今天是賽珍珠132歲生日,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很少人有和她一樣的經歷。她是美國人但在中國成長,她歷經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日本侵華。在動盪的世代裡,賽珍珠看到了中國農民與土地那種緊密的依存關係。我在初中時就讀過她寫的“大地”和“龍種”。雖然我對書中的內容已經不太記得,但她對中國農民的關懷經由她忠實沒有渲染的文字描述,讓人深受感動。
賽珍珠是第一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性,也是第一個因為寫中國農村的故事而得諾貝爾獎的人。她的小說”大地忠實且生動的描寫了中國農民生活和悲慘的命運。她在中國長大,度過了前半生。可是他卻不見容於中國文人圈,國民政府不喜歡他,中共更討厭她。魯迅對他有嚴厲的批評,他在中國的名氣遠不如沈從文,錢鐘書,巴金,張愛玲等人。為什麼?批評的聲浪雖大,但沒有人懷疑他愛中國的心。
賽珍珠生於光緒16年,西元1892年。他三個月大就跟父母來到中國,他父母長年在中國傳教,與貧苦的農民大眾在一起,賽珍珠在這種環境長大,他最先學會的是華語,不是英文,深受中華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她與那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很不一樣,胡適,魯迅等人抱著憂國憂民的理想,想要改造中國,讓中國成為富強。他們用革命家的態度從事文化事業,他們的創作是有目的的,要救中國於水火,不管是新文化運動或對低階層百姓的關懷都是出於這種目的。但賽珍珠不一樣,他站在一個基督徒的立場,以愛為出發點,同情關懷貧苦百姓。她忠實的記錄中國/農民的生活。她的“大地”一書最早是中文寫的, 1931年在美國用英文出版, 1932年獲得普利茲文學獎, 1938年獲貝爾文學獎。
大地在美國一出版就廣受歡迎,原因不是他的文學價值,而是他對中國人民最草根性的描述。那時西方世界對中國非常陌生,有限的認識僅止於歷史上朝代的更替,或孔孟儒家的思想。賽珍珠是第一個用英文寫中國農民故事的人。他得諾貝爾獎後,遭受一些美國主流作家的批評,認為他的文學價值不高。其實我覺得一個作品的好壞不能完全取決它的藝術性和文學性。它對人類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才最重要。
那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人民苦不堪言,而賽珍珠告訴美國人,在地球的另一端,還有另外一群貧苦的人,他們認命逆來順受,卻照樣過日子。對一般讀者而言者無疑是一種鼓舞,人生就是這樣,很多事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不管好命歹命,只要我們的根還在,就有活下去的勇氣。對中國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只要它還在,人總是會有希望。
賽珍珠的前半生幾乎都在中國度過,在1934年回到美國後就沒有再踏上中國土地。因為對蔣介石的批評,國民政府不喜歡他,後來因為他對中共政權的批評,也不受大陸歡迎,在尼克森訪問大陸後,他也申請重返中國,但被當局拒絕。他在美國其實也不太受歡迎,主流文學家認為他的作品文學價值不高,二戰結束後紅色恐怖期間,他被懷疑是中共同路人而受迫害。
她對中國的熱愛始終如一,她自認自已是中國人,她筆下的主角,認命但有韌性,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能生存下去,他們是勇者,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有人批評她用西方人的眼光醜化中國人,但她描寫的悲慘農民生活,帶有強烈對土地及人民的感情。1938年當她得諾貝爾獎時,抗日戰爭正席捲整個中國,他在得獎演說中說到:
“中國人民的生活也就是我自己的生活。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更加敬佩中國。中國人民正團結在一起反擊威脅她自由的敵人。有了這種對自由的決心我知道,她是不可戰勝的。”
賽珍珠於1973年去世,在她墓碑上只寫了三個中文篆字“賽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