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星期四

季辛吉,布林肯與美國的外交策略

季辛吉,布林肯與美國外交政策


俄烏戰爭打了一年多,中美貿易戰打了兩年多,但都沒有看到緩和的跡象。這兩個衝突都與美國的外交政策有直接關係,在美國主管外交事務的是國務卿。彭佩奧及布林肯這兩任國務卿雖然隸屬不同黨派,但做法都差不多,打著美國優先及西方價值的旗幟,利用國防及經濟上的優勢向其他國施壓以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秩序。可是這種策略效果如何?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我只能說成效不彰。。


看到目前布林肯的表現,不禁讓我想起以前的季辛吉。季辛吉今年滿100歲,他是這大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外交官。他曾在尼克森和福特總统任內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長達八年之久。在他任內所處理的問題,包括了越戰的停火,以阿衝突,中美關係正常化,及對蘇俄的冷戰等。


季辛吉被認為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的代表人物。他主張美國在追求國家利益時不應過度強調意識形態或道德標準。基於這種看法,他的手段非常有彈性,可以與任何政治實體打交道。不管對方的價值觀與美國有多大差異,他都可以坐下來跟對方談。他認為,美國必須願意與其敵手接觸並尋找共同利益,而不是僅依靠軍事力量來推進其目標。


季辛吉強調區域平衡及緩和外交(Detente)。在那個時代,世界局勢遠比今天複雜,那時候的蘇聯比現在要強大得多,中國還在文革,有點像今天的北韓,越戰還在打,以阿衝突,在第四次戰爭爆發後,一發不可收拾。就在這種時候,季辛吉巧妙地應用他的外交手法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使得國際間的緊張情勢得到緩和,避免了極有可能發生的世界大戰。


就拿以阿衝突為例,1973年10月在猶太人的贖罪日(Yom Kipur)那一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突襲,分別從南邊的西奈半島及北邊的戈蘭高地向以色列進攻,想要從以色列手中將1967年六日戰爭時被奪走的土地搶回來。一開始時阿拉伯國家進展順利,但很快的以色列扭轉局勢又反攻回去。美蘇雙方各有立場,一個支持以色列一個支持阿拉伯。此時所有阿拉伯國家又聯合起來,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一時之間整個世界的秩序大亂。


就在此時,季辛吉開始了他著名的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在以色列及阿拉伯國家之間來往斡旋。在1973到1975年間,他起碼有七次到這個區域。頻繁的往來於特拉維夫,開羅及大馬士革。季辛吉要求以色列放棄部分領土以換取和平。在1978年以色列和埃及在戴維營簽署了條約,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以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獨立和長久的和平。 


季辛吉認為與蘇聯之間的武器競賽及軍事對抗是無法持續並且是危險的,他主張在這兩個意識形態相左的政治實體中找到共同的利益點,藉由談判及簽訂條約來緩和雙方的緊張態勢。季辛吉曾九次訪問蘇聯,成功簽訂多個限武條約,他所倡議的緩和政策(Detente)讓美蘇之間的冷戰得到緩解。


在季辛吉任內最重要的一次國外訪問大概就是1971年的中國之行,此行促成了尼克森1972年訪問中國及雙方關係正常化。藉由與中國關係的改善,成功的牽制了蘇聯。當時的中國和美國不管在政治體制或社會經濟制度上都有天壤之別,一個是民主開放,一個是專制封閉。兩國之間的差異,比起今天的分歧來得大。當時中國正值文革,與外界幾乎沒有來往。但季辛吉曾經八次訪問中國。真有點像深入虎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可能也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播下了種子。


季辛吉的外交手腕靈活,有彈性,而且務實。他本身是猶太人,十幾歲才移民美國。但他沒有傳統猶太人的意識形態,也沒有美國人的霸權心態。在他進行外交的時候,多次深入猶太人不共戴天的阿拉伯國家。據說他與敘利亞領袖阿薩德就曾會唔過28次。


我們回過來看看今天的布林肯,相較於季辛吉,他的手段顯得笨拙及沒有彈性。對俄烏戰爭,'美國所做的僅是聯合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提供武器,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更何況美國提供的都是防衛性的武器,頂多只能防衛烏克蘭而不能擊垮俄羅斯,這樣子的仗打下去有何意義?


俄烏兩國本是兄弟之邦,在歷史上大部份時間屬於同一個國家,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這和以阿之間的關係完全不同,以阿之間是一千多年來的世仇。語言文化都不一樣。以阿之間的矛盾遠比俄烏之間的問題來得複雜及困難。但當時季辛吉周旋於以阿雙方,最後達成停火協議。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對美國的石油禁運也僅持續了半年就結束。可是今天的俄烏戰爭,打了一年多,越打越兇,絲毫沒有結束的跡象。布林肯在這段時間從來沒有訪問過莫斯科。他只是不斷的穿梭在歐盟國家之間,但這對於戰爭的結束一點幫助都沒有。美國及其盟國對俄國的制裁也持續了一年,可是俄國也沒在怕。


再來看中美貿易戰,起因是中國的崛起,威脅到美國經濟上的霸權。其實中國的崛起是中國從貧窮落後進步到富足發達的必然結果。刻意的打壓是不合理的。當然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來看,抵制他國的產品無可厚非,但必需遵行國際間貿易的規則,而不是用一些莫須有的罪名。


美國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理由通常'是這些產業支持中國的軍工產業。其實這種理由是非常牽強的。美國的軍工產業幾乎,全由民間企業所研發生產。美國政府及軍方每年花費巨額經費給民間企業及學術機構從事國防工業的研發。難道只有他們可以這樣做,別人就不行?


中美貿易失衡是事實,但需由協商及談判來解決,單方面的制裁不是一個好辦法。布林肯上任後並沒有針對這個問題去想法解決,而是用一些與貿易無關的事來作為經濟制裁的理由。這樣談判就很容易失焦。布林肯上任後好像只去過一次北京,而且沒有任何成果。


如果季辛吉還在位的話,我相信他一定有不一樣的做法。 他會放下身段深入對方去瞭解對方的立場。而不是只在外面喊話叫陣而已。季辛吉當年所面對的是蘇聯的布里茲涅夫,中國的毛澤東,埃及的沙達特,敍利亚的阿薩德,和越南的黎笋。他所面對的世界局勢遠比今天的情勢來的複雜及兇險。他的對手也絕對比今天的普丁和習近平更難對付,可是季辛吉周旋在這些國家和領導人中間,讓大家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他手段之高明令人佩服。可是今天的布林肯只會穿梭在自己的盟國之間,對於敵方,除了喊話與制裁之外沒有任何辦法。事實證明,布林肯這種作法除了加深敵我之間的對立外,對緩和緊張情勢一點幫助都沒有,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季辛吉所倡導的現實外交緩和策略(Detente)及靈活及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的化解了世界上一次又一次的危機。當然季辛吉的做法也受到一些批評,最主要是批評他,為了達到區域的穩定及緊張情勢的緩和,他願意與獨裁者妥協及打交道,而忽視了人權及民主價值。但是我們想想,世界情勢如此複雜,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及傳統,我們怎麼可能要求大家都有同樣的想法和意識形態?如果硬是要把自己認為的道德標準強加在別人頭上,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別人也很難接受。如果大家要共存共榮,就必須求同存異。如果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高高在上,別人都應該聽他的,這種外交策略就注定會失敗。


撫今追昔,不禁威慨為什麼現在再也看不到像季辛吉這樣的外交人材。布林肯比起季辛吉,那是差的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