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是每一個學術研究者必須要做的事。在所有行業當中除了職業作家外,大概沒有人會比我們學者寫更多的文章。一篇論文的字數動輒上萬,幾十年下來,寫的字數恐怕也有好幾百萬。不過寫論文和寫小說完全是兩回事。論文不能虛構,不能憑空想像,而且論文發表沒有稿費,不僅如此,還要付出版商不少費用。
我做學生時(1970年代) 沒有個人電腦,論文寫好後要請人打字,圖形要請專人畫,過程相當麻煩。那時候的期刊和論文沒有像現在那麼多。我讀過幾乎與我領域相關的所有論文,我後來在交大教書,想要求學生也這麼作,但發現行不通,因為現在paper太多了,不僅多而且良莠不齊,所以讀paper還不能什麼都讀。
論文的作者經常不只一個,需按他們對這篇論文的貢獻程度做排名。第一作者是最主要的貢獻者,在學校裡,多半是實際執行這個研究的學生,他好像電影裡的主角,其他配角就放在後面,教授常常是背後出主意及給建議的人,多半放在最後。在這些作者中要有一位是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負責和編輯及出版商聯繫,在台灣一般是由教授擔任。但我的習慣是請最主要的學生來做,因為他對研究最清楚,即使是學生,也該藉此機會學習如何與他人聯繫與討論。可是在台灣,大家認為通訊作者也有某種 Credit。科技部還要統計並計算點數,於是教授們都想自己做通訊作者。我可不管這一套,我要學生為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負責。我的目的是要培養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工作者,包括寫論文在內。
有的教授很在意自己的排名先後,只要是他實驗室出的論文一律由他掛頭牌,這非常不應該,你不能以大欺小搶學生的Credit。還有的人很在意他paper的數量,想盡辦法在不相干的論文上掛他的名字。最常見的情形是一個研究單位主管,凡是他單位的人寫paper都得掛他的名。還有一種情形是某個貴重儀器的負責人,要求所有使用過他設備而寫的paper都必須掛他的名。這就變得官大學問大,而產生所謂的學閥。我以前每年都會審很多科技部的研究計劃,有的人非常強調他寫了幾篇論文,記得曾看到有個教授一年寫了六十幾篇論文。換句話說每個禮拜都要寫不只一篇論文。我很難相信一個人有辦法在這麼短時間要做研究,指導學生還要把論文寫出來。在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不好,教授常要花很多時間在論文撰寫上,我實在不知道他是如何辦到的。
科學論文一定要有原創性,別人已發表的東西你不能説沒看到然後寫一篇類似的。每一篇論文在刊出時都會標注投稿的時間和稿件被接受發表的時間。有的研究很熱門,大家都搶著做,論文發表的先後就決定了是誰先做出來的。講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大約在1975年我做學生的時候曾做出一個元件,HBT。這個元件是基於後來得諾貝爾獎的 Kromer 在1957年所提出的構想,但因為材料上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實驗證實,我做出來後以為自己是第一個,於是寫了篇論文,在送出發表前,我不放心,又去圖書館仔細翻閱過去所有的文獻。結果發現有一篇1972年的論文已經將此元件做出。沒辦法,我這篇已經寫好的論文就泡湯了。HBT後來到1980年代才又被開發出來,現在已是用途廣泛的高速元件。其實後來的paper和原始的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在製程上做了很多改進,那篇 1972年的論文很少人知道,也幾乎無人引用,我當初如果執意將我那篇論文發表,我猜想一樣會被接受,我也許就在歷史上留名了。不過既然我知道了,就不幹這種事去搶別人的 credit。
很多人寫論文只重量不重質,我在審別人計劃的時候,常常看到很多類似的論文,有些實驗性的文章,研究同樣的東西,每次改變不同的參數就可以寫好幾篇論文。這些文章其實一點價值都沒有。還有的人把同樣的東西,稍微作點更動就把稿子投到幾個不同的期刊。有些期刊審稿不嚴,這些文章就魚目混珠的都印了出了。這些都是嚴重違反學術倫理的。
論文寄到期刊後,會經過一段漫長的審查程序。對短的論文如 letter通常要兩三個月,對長篇論文則可長達半年,甚至一兩年。審查結果常常需要作者對論文加以修改,有時會來回好幾次。對作者而言這常是一個折磨。有時評審委員對你的研究並不十分了解,給的建議也不見得正確,你就必須花上許多唇舌去說明。曾有一次我寫了一篇論文,評審委員列了好幾項建議要我修改,我覺得他説的不對,於是跟他理論,可是他堅持己見,長篇大論地跟我辯論,我也不甘示弱,彼此信件來往好多次,後來我看這樣沒完沒了不是辦法,就寫信給編輯,説我不想再跟評審耗下去,請編輯裁決。後來編輯大概也認為我說的比較合理,就接受了我的paper。
我曾做過期刊的編輯,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我通常一個禮拜要處理幾篇論文,找評審委員是非常頭痛的事,首先你要找那些有足夠學識能力並能公正評審的人。大牌的人通常很忙,他不見得理你,有的年輕學者喜歡吹毛求疵,不管什麼 paper都找一大堆毛病,你也不能找作者的朋友或是他的對頭來評審以免不公,通常邀請了五個評審,若有三個回覆,我就可以做決定。如果他們的回覆都很一致,決定就很容易,但有些評審的意見南轅北轍,一個說paper非常好,另外一個說paper非常差,這時就傷腦筋了。如果你接受了這篇paper,那個反對的評審會來抗議,可是如果你拒絕了那篇paper,那個投贊成票的評審也會來抗議。還有時我的朋友來投稿,如果最後我把他的論文拒絕了,他會對我懷恨在心。所以做一個公正的編輯就必須要不怕得罪人。
世界上的論文林林總總,除了通用的英文外還有其他文字的論文。在大陸改革開放前他們的論文多半用中文書寫。在文革時期,在論文一開頭還要寫一段毛語錄。我在做學生時喜歡到圖書館看中文期刊,看看他們寫些什麼。後來美國想把一些中文刊物翻成英文,物理學會徵求會翻譯的人,我還曾幫他們翻譯過一篇,大陸的許多科學用語與台灣的不同,我還特地到中國城去買了一本大陸出版的科技英漢詞典,不過翻譯中文的科學論文實在不容易,我翻了一篇就拒絕再翻第二篇了。日本也有許多日文的期刊,日本人在半導體方面做得非常好,很多人認為他們把重要的東西都用日文發表,因為日文裡有許多漢字,所以我也常看日文的期刊,看看裡面藏著什麼秘密。
論文是研究工作者的心血,一篇好的論文可以傳世不朽,好的研究要要別人知道要靠論文。寫得好或不好會影響到論文的品質,一個研究工作者必須要會用文字表達他的成果,否則圖有好的研究卻說不出來就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