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星期一

論文的份量

今天讀氫彈之父泰勒(Edward Teller)的傳記,裡面提到一段他和楊振寧師生間的故事。當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唸博士時,本想做實驗物理學家。泰勒是理論物理教授,有一次他和朋友寫了一篇論文,裡面提到一個並未得到嚴格證明的理論,論文發表後過了幾天,楊振寧到他辦公室說,他已證明了這個裡論,隨著在黑板上寫出他的證明。泰勒非常高也很欣賞楊振寧的天堂賦,他知道其實楊的專長在理論而非實驗,又聽說楊振寧實驗遭遇許多困難,就對他說,你何不轉到我這裡,把你證明的那些東西寫出來當作你的博士論文,楊振寧聽了他的建議,幾天後拿了三張寫好的證明給泰勒,泰勒嫌太短,楊振寧就回去加了四頁又來找泰勒,泰勒看了對他說,在我們芝加哥大學不能寫這麼短的論文,要楊振寧再加一些,後來楊振寧好不容易加到11頁,泰勒滿意了,楊振寧就這樣得到了他的博士。這篇論文雖然短,但沒有人會說他的份量不夠。


我很好奇別人的論文是不是也有這麼短的,就上網查了一下,其實很多著名科學家的論文都相當短,我在這裡舉幾個例:


愛因斯坦,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論文17頁。其實那一年他的四篇論文,每一篇都可以讓他得一個諾貝爾獎。他博士論文是這些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一篇。


John Nash, 數學天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在1950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論文謹24頁。


Burt Totaro, 著名數學家, 1989年畢業於UC Berkey,博士論文13頁,摘要只有一句話。


David Rector,, 數學家,1966年MIT博士,論文只有9頁。


鮑林(Linus Pauling), 曾以化學和和平兩次獲諾貝爾獎,1925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他的博士論文謹43頁。


Carl Anderson,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1930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博士論文37頁。


趙忠堯,中國原子彈之父,1930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他的實驗直接導致 Anderson 的正子發現,他的論文23頁。


沒有人會質疑這些人的論文有問題,他們的論文雖然短,但含金量極高。一篇論文的好壞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內容。我最怕看那些又臭又長的論文,看個半天不知所云。我過去常審科技部的計劃,有些計劃厚厚一大本,可是看個半天不知他到底Propose什麼,大部分內容都在寫已知的東西,寫他多麼偉大, 寫這個領域的現況,等我好不容易找到他計劃的重點時,卻是不著邊際的短短幾段話。


現在有太多灌了水的論文,一篇文章絕大部分是廢話,或是已經發表過的東西,真正自己做的只有一點點。我不敢說這些論文都違反學術倫理,但絕對違反了學術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