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林(Linus Pauling) 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曾經兩次獨得諾貝爾獎的人。一次是1954年的化學獎,一次是1962年的和平獎)。他也是唯一的一位以科學家的身分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人。他是20世紀公認最偉大的化學家。他在化學鍵,分子生物學,大分子結構學,都是奠基人。他是第一個將量子力學引入化學的人。他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數十年,培養學生無數。但是他為什麼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呢?
他得獎的理由是,推動限制核武競賽及擴散。因著他的努力直接促成了1963年甘迺迪總統及赫魯雪夫簽訂的限制地上核彈試爆。一個化學家如何有能力做到這些工作?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的太太,Ava Helen Pauling, 二是因為他沒有參加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Ava 一向熱衷於人權及社會運動。積極推動女權,工人權利,及種族平等,等議題。二次大戰後,她開始從事反核武運動。她說服了鮑林與她一同從事這項運動。在數十年反戰的努力中,她是鮑林的夥伴,是他的左右手。若沒有她,鮑林不可能在排山倒海的壓力下堅持下去。我甚至認為她應該和鮑林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其實那時候很多科學家都反核武,為何只有他出名呢?在二戰期間,美國為了研發原子彈,進行了曼哈頓計劃, 在歐本海默領導下在新墨西哥州的Los Alamos成立實驗室,從事原子彈的設計與製造。他召集了全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參與這個計劃。但是鮑林卻沒有參加,不參加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和歐本海默之間的私人恩怨。他們兩人都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彼此非常熟悉,私交甚篤。但是歐本海默愛上了鮑林的太太, Ava。有一次歐本海默邀約Ava出遊被拒,鮑林知道後非常生氣,從此兩個人就再不來往。所以他也不願意參與歐本海默所領導的曼哈頓的計劃。因為這樣,他沒有接觸任何機密檔案,所以他可以很自由不受限制的談論核武這個問題。那些參加過這個計劃的科學家們,首先他們很難有立場談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原子彈的始作俑者。另外就是因為他們接觸過這些機密,政府根本不許可他們講這些事。再加上當時的麥卡錫主義,紅色恐怖籠罩,使得原本許多反對核武的科學家,都在壓力下閉口不言。鮑林因為沒有接觸過這些機密,所以他可暢所欲言,再加上他本身聰明絕頂,根本不用知道這些機密就可以把原子彈講的清清楚楚。所以他的言論很有說服力。
科學家的想法常常過於單純與天真,當初最早提出來要發展原子彈的是匈牙利裔科學家習拉(Leo Szilard)。他說服了愛因斯坦領銜署名寫信給羅斯福總統,提議發展原子彈。後來原子彈真的做出來了,當他看到原子彈的威力,他就寫了一份請願書,要求不要真的使用原子彈。就在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後的第二天,這份請願書送給當時的總統杜魯門,他認為只要警告一下日本,讓他們投降就行。可是不知是總統沒看到這封信還是根本沒有理會他,原子彈就在八月裡頭投到了廣島。在日本投降後,大部分科學家都開始反對核武,這個計劃的總負責人,歐本海默也說: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但這時候為時已晚,一旦這種武器到了軍人和政治家手裡,怎能放著不用。這時蘇聯已開始研發核武,美俄雙方就開始了核武競賽。
科學家反對核武的聲浪雖大,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多。愛因斯坦曾經主持一個有鮑林在內的原子能科學家緊急委員會議。在大西洋的對岸,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羅素也曾邀請了愛因斯坦和鮑林在內的十一位科學家發表反對核子戰爭的宣言。可是書生造反,多半是嘴巴講的多,真正付諸行動的並不多。鮑林和他太太比其它人都熱心得多,他們是行動派,不僅是坐在辦公室反戰,而是到處奔走宣傳,遊行示威。
二次戰後一直到50年代,美蘇冷戰,很多反對核武的人都被戴上共產人同路人的帽子,這裡面包括歐本海默和鮑林和着名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歐本海默因此喪失了對政治的影響力,而退出政壇,專心學術。錢學森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他最後被迫離開美國回到中國,後來成為中國的火箭之父。
鮑林也曾經因為他的立場,被冠上共產黨的帽子,在1952年春天被取消了護照,讓他失去了一次去英國參加一項重要學術會議的機會,一直到1954年他獲化學諾貝爾獎,美國政府才又重新發給他正式的護照讓他好去領獎。
鮑林獲獎後更加活躍於反核運動,1957年他收集了三萬名科學家的簽名向聯合國提出陳情,要求禁止核武競賽和測試。他這些舉動招來許多鷹派人士及政府的反對,加州理工學院也覺得他這些行為給學校帶來許多困擾,同時也影響到他的教學與研究。校長於是要求他辭去他擔任了21年的化學及化工學院院長。鮑林絲毫沒有因為這些反對而放慢腳步,他越銼越勇。
1961年10月底蘇俄在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內試爆了一顆氫彈,它的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四千倍。它爆炸時所產生的幅射性的塵埃,全世界都可偵測得到。這事震驚所有國家,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人類文明遲早會被原子彈給摧毁。於是美國與俄國加快了禁止核彈試爆的談判。終於在1963年的8月5號甘迺迪總統與赫魯雪夫簽訂了部分禁止核爆的條約。禁止所有地上及水下的核彈試爆。鮑林多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一些成果。就在這個條約正式生效的十月十號那一天,諾貝爾委員會公布了和平獎得主為鮑林。
很有意思的是這1963年宣佈的獎項,頒的卻是1962年的奬。所以當鮑林去領獎的時候,是與1963年的得主一起領的。我想這有可能是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早就想頒奬給鮑林,但必須要等到核武禁試條約正式生效才能夠公布。其實當年大部分人認為甘迺迪總統會獲獎。結果獎給了鮑林,而且是他獨得,這顯示諾貝爾獎委員會對一個平民推動世界和平的肯定。在眾多參加反核武運動中的人中,獨獨選中了鮑林,也肯定了他多年來不屈不饒,堅持到底的努力。
1962年諾貝爾獎的另外兩項獎項其實都與鮑林有關。化學獎是頒給三位從事血紅素中球形蛋白結構的科學家。醫學獎是給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華生(Watson)與柯瑞克(Crick)。鮑林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他是第一個利用物理的方法成功研究大分子結構的人。他首先指出鐮狀細胞貧血症(sickle cell anemia)和分子缺陷的關係。他又首先提出蛋白質中多肽鏈,因氫鍵而形成alpha-螺旋結構。所以這兩個獎項之所以能得獎,完全是踩著他腳印做出來的。特別是醫學獎,那時他提出的DNA結構是三股螺旋,一方面是他過於自信,一方面是他沒有高解析度的X光繞射圖。那時有這項技術的是在倫敦國王學院的Rosalind Franklin。她和她的學生得到了很好的X光圖,但她的一個同事,Wilkins, 沒經過她的同意就把這圖給了在英國劍橋的華生和柯瑞克。他們看到了X光圖就得出了正確的DNA結構。可是在美國的鮑林沒那麼幸運,他本有機會也可以接觸到那些圖,但在1952年美國政府因為他的反核運動,拒絕了他的護照申請,讓他錯過了去英國的機會。如果他看到了那些X光圖,毫無疑問的他一定能夠得到正確的DNA結構。
諾貝爾獎委員會可能覺得欠他一個化學或醫學的獎,所以讓他在1963年得到1962年的和平獎,換句話說在記錄上他與華生,柯瑞克和其他化學得獎人是同一年得獎。鮑林在化學上的貢獻早已眾所周知,他1954年得的奬是因為他在化學鍵及大分子結構的貢獻。這基本上已是包山包海,後人做的不過是跟著他的足跡走而已。所以是不是再得一個獎並不是那麼重要。倒是那個和平獎得之不易,他不僅在眾多知名的反核人士中,如愛因斯坦,羅素,脫穎而出,而且擊敗當時的總統甘迺迪。這足以證明他對和平的貢獻遠高於其他所有的人。
鮑林的和平獎其實對他並沒有帶來多大好處,許多主流媒體對他冷嘲熱諷,著名的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說這是對全世界的侮辱。在官方公布他得獎後,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長只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並沒有對他個人表示祝賀。他多年來在外面奔走,顯然給學校帶來不少困擾。鮑林當然非常生氣,於是在他獲知得獎後的一個禮拜就宣布辭去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教職,結束了他在那裡42年的學術生涯。
鮑林在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後,仍然活躍在學術界及政治圈。他在93歲辭世,結束了他多采多姿的一生。如果要我說出三位在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科學家,鮑林絕對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