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和我的故鄉
我的哥哥,建中,只比我大兩歲零三個月,和我長得非常像,可是我們的人生際遇卻是南轅北轍。他從兩歲就被留在家鄉跟祖父母和叔叔嬸嬸長大,而我卻是生長在寶島台灣。他是一個農夫而我是一個大學教授。我和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沒有交集,但從小我就知道有一個在家鄉的哥哥。這是一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一個戰亂下的悲劇,但對我們一家人,卻是一個刻骨銘心,悲歡離合的故事。
我的哥哥出生在抗戰勝利後第二年的重慶,父親是軍人,勝利後回到家鄉江蘇常州。不久後共產黨來了,父親必須隨單位撤退到台灣,家鄉的祖父母捨不得,再加上母親肚子裡已經有我,身懷六甲行動不便,於是父母就決定把兩歳的大兒子留在家鄉,預計第二年再回去把他接來台灣。沒想到從此一別,就再也回不去了。
民國36年,哥哥半歲時與父母的合照,這也是他們唯一的一張合照 |
再一次知道哥哥的下落是在我1973年來美留學以後的事,父親交待我寫封信到家鄉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哥哥。我照着父親給我的那個既沒街名也無門牌號碼的地址,寄了封信去。沒想到隔了陣子,居然真的收到回信,裡面還附了一張他一家人的照片。那時他已婚有一對兒女。全家人都穿着制式的棉襖。那時正值文革,信中只簡單的說了家裡的情況,其它也沒多説。不過從此以後我們就經常保持書信的往來。後來中美恢復邦交,文化大革命結束,開始有人從大陸來到美國,我就盤算着如何把哥哥一家接來美囯。那時我已從學校畢業,拿到居留權,弟弟妹妹也來到美國留學。可是要辦來美的護照和簽証真是難如登天。我先要在這裡申請探親許可,然後寄給大哥讓他辦那邊的手續,可是那時大陸剛剛開放,再加上鄉下地方根本沒人出過國。結果不知道進了多少衙門,跑了多少冤枉路才把護照和簽証辦下來。只不過本想讓他們一家四口都來,結果只准了大哥一人。
那是1981年秋天的事。本來母親在美國等大哥來,可是等了幾個月,大陸的手續一直沒辦好,她台灣有事就先回去了。等我知道大哥簽証已經拿到,趕緊替他訂飛機票,同時也通知母親要她趕快再來美國。結果他們是同一天到達洛杉磯。我和小妹佩芸前去接機,哥哥先到,本來還擔心會認不出來。結果一見到他,毫無疑問的就知道那是我哥哥,因為長得和我實在太像了。他的個子比我稍矮,皮膚比我黑,講得一口常州腔的普通話,就和爸爸的聲調一樣。媽媽的飛機要晚兩三個鐘頭才到,我們就帶他去逛機場附近的一家百貨公司,那可真是讓他大開眼界,我記得店裡的電視正在轉播棒球賽,他很好奇的問,這些人到底在幹什麼?
後來媽媽的飛機到了, 當她從出境口出來的時候, 哥哥衝上前與媽媽抱在一起痛哭, 分別了三十三年的骨肉就這樣在異國重逢。這一幕我永遠忘不掉,可惜父親在三年前因車禍在臺灣去世,沒能與大哥再見一面。哥哥來的時候穿著標準的中山裝,提了一個小箱子。他帶了一袋自己种的花生給我們,這應該是他想得到最好的禮物了。哥哥在我們家住了好幾個月,講了許多過去他遭遇的事, 這些事聽起來讓人鼻酸,他因為成份不好, 初中沒畢業就輟學, 從此做了一輩子農夫, 過去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那些悲慘的事, 他全都遭遇過。
後來兩岸關係和緩, 媽媽每年都會到大哥家住幾個月, 我們也盡量在物質上給他一些幫助. 他因為是農人,很多東西根本買不到。靠著我們寄去的錢他可以用外匯券買到一些比較好的東西。
我第一次回到家鄉是在1990年的春天,那時我已回台灣交大教書。得知交大教職員要辦一個旅遊團去大陸玩,我就報了名。當我們到南京的時候,大哥從常州到南京來找我,然後我們跟著旅行團坐火車從南京到上海。當火車到達常州的時候, 我就脫了隊, 隨著大哥去到我們的老家。我們老家在常州北邊的龍虎塘。出了火車站,再坐一段車,然後在田間的小路走了老半天才到。大哥的房子有三層樓,和當地所有的農家都差不多。每棟房子都是黑瓦白牆,屋頂有屋脊,兩端稍微向上翹,從南京到常州,沿途看的這些屋脊會有一些變化,形成各地的特色。大哥的房子遠看非常漂亮像個小洋房,及至走進屋內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簡直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樓正廳放了一個方桌和四條板橙,那是吃飯和會客的地方。在桌子的上方吊了一盏電燈,這也是家裡唯一的一盞燈。緊接著正廳的右邊是豬舍,養了几隻豬。廳的左邊是廚房。有一個灶,上面放了一個好大的鍋,是我們平常見到的好幾倍大。灶下面是燒稻草。在一樓大廳牆上掛了一個擴音器,用來播放村裡的廣播,有什麼事通知大家,平常就播些音樂,也算是一項娛樂。
二樓是臥室, 三樓則是堆放雜物的地方。那時大陸鄉下的建設還很落後,沒有自來水,要用的水是從河裡挑進來存在裡面放了明礬的水缸裡。屋子的正前方是一塊水泥鋪的晒穀場。在晒穀場的前面種了幾排桃樹。我去的時候桃花盛開,一片桃紅非常美麗。在不遠處有一條小河,河面不寬,河裡停了一條小船。哥哥說這條河可通長江。他們蓋房子的時候所用的建材都是由這條河運進來的。平常大嫂就在河邊洗衣洗菜。江南水鄉處處有河,孕育了這一方土地和人民。
大哥的村落大約有十幾戶人家,房子週圍都是田。那時候正值麥子割了,稻子還沒種的空檔。田裡種的都是油菜,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黃色的油菜花,真是美極了。那時候雖然已經有電,可是電力不足,吃晚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開燈,結果是一燈如豆,根本看不清楚,還要另點油燈才行。那時家裡也有一個媽媽給他們買的電視,可是根本打不開,要等到九點以後,很多人家都已經睡了才有辦法看。
那時侄女在唸高中,晚上也必需在油燈下作功課。他們家條件不好,很多文具都沒有。第二天當大哥陪我到常州城裡去的時候,我還特地的去幫她買了一些文具。哥哥還帶我去見了養他長大的嬸嬸,他們住的就是我們以前真正的老家,房子不大,已經破舊不堪。嬸嬸見到我非常高興,特地準備了一籃雞蛋,要我帶回台灣。我不知道說什麼才好,那種內心的溫暖是無法言喻的。我也見到了一些住在附近的親戚,都是種田的鄉下人。他們的外表雖不起眼,但內心的真誠是讓我感動萬分的。有一個堂弟是村裡的幹部,我問他幹部要做什麼,他說不過就是通知村民一些要注意的事項,比方說何時播種,何時施肥等等。鄉下人都非常樸實,絲毫沒有新聞上看到的那些不好的習性。
這一次的回鄉時間不長,但對我這個在城市長大的人,好像是到了世外桃源。這是父親和世世代代祖先所生長的地方。哥哥從小在這裡長大,吃盡了苦頭,他羨慕我的生活,但無法體會我對這片陌生但又好像如此親近的故鄉土地的感情。我回到台灣後曾寫過一首小詩描寫這種心情。
故鄉
抹一片綠 加幾筆紅
就是春了
再添大片的黃 一灣小溪
幾棟黑瓦白牆的人家
就是江南了
小溪裡有船 溪邊是浣衣的大嫂
那是我的故鄉
猶記那年清明 在雨中
踏過田埂 在開滿油菜花的田裡
鄉愁就這麼輕輕的放下了
田間的小徑
再畫一個村夫
是大哥罷
只有他 把春耕得如此美麗
再添幾抹桃紅 心就暖了起來
離去的時候 故鄉的春對我說
明年花開
記得再來看我
收起畫布
放入行囊
我該去
看看故鄉的春了
數年後我藉著去上海開會的機會又一次去到常州。媽媽正好也在那裡,還有從安徽來看媽媽的小姨。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見到我的姨媽。她一身鄉下老太太的打扮,每天兩個老姊妹坐在門口聊天,我才知道在安徽蕪湖,媽媽有一大堆的親戚。我這次去正好侄子漢誠新婚不久。去之前我特別到新竹的百貨公司買了一串珍珠項鍊要送給新娘子。項鍊是很小的米珠串起來的,看起來蠻漂亮,價錢也不貴,我心想他們鄉下人沒看過貴重的東西,這個項鍊應該是蠻不錯的禮物。沒想到當我到了哥哥家拿出項鍊,旁邊的堂弟見到,說:“你知道你侄媳婦娘家就是養珍珠的,這種米珠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而且是論斤賣的。我聽了簡直臉都綠了,這個烏鴨嘴怎麼不給我留點面子。還好新娘子還是很有禮貌的向我道謝說很喜歡這個禮物。
這一次到常州,正好是麥子收割的時候,金黃色的麥穗在微風中擺盪,非常美麗。很多人在田裡忙著收割。哥哥屋前的晒穀場上堆滿了剛打下來的麥子,我每天早上幫忙把麥子在地上鋪平,這是我這輩子做的唯一的一件農活。其實其它的事我根本一件都做不來。當最後麥粒裝進袋裡要收起來的時候,每一袋大概有上百斤以上,我試著要搬一下,結果動都不動一下。可是哥哥用扁擔一下就挑起兩袋。麥子在晒好之後,要把麥子外面的糠批吹掉,晚上哥哥在晒穀場上架起一個很大的電扇,把麥子放在一個扁平的簸箕裡,然後舉起來對著電扇不停的抖動,那些較輕的糠秕被風吹走,剩下的就是麥粒了。在麥子成熟的季節他們常是通霄達旦的這樣做。這些事對我這個從來連麥子都沒見過的人來說
都非常新鮮。我臨走的時候還特別在田裡摘了几枝尚未採收的麥穗帶回台灣,後來我把它們插在花瓶裡,放在客廳,像乾燥花一樣非常漂亮。
哥哥家養了几隻鵝,一天這些鵝垂頭喪氣的跑了回來躺在地上,哥哥一看不對,趕快騎了腳踏車匆匆的飛奔出去,不一會回來了,在每一隻鵝嘴裡塞了一顆藥丸,很神奇的,過了一會兒,每隻鵝又抬頭挺胸的站了起來。我問哥哥是怎麼回事,他說一定是鵝跑到別人家的田裡去偷吃東西,結果吃了人家放在田裡的毒藥了。他剛才是到赤腳醫生那裡去要了几顆藥丸,吃了就沒事了。哥哥有好幾塊田,並不連在一起。一般是冬天種麥,夏天種稻。還有一些地種自己吃的蔬菜。大嫂每天就從田裡摘一些回來當天吃。新鮮的菜吃起來味道特別好。
農村的地都是國家的,你分了多少田,每年就要繳多少糧。收成不好的時候,上繳完後連自己吃的都不夠。所以種田很辛苦,哥哥根本就不想要那麼多地,最好國家把它們收回去,他也落得輕鬆點。我勸他別輕易的放棄這些田,因為根据臺灣的經驗,說不定那一天,實施耕者有其田,他成了地主,然後經濟起飛,那不就發了嗎?他根本就不相信我說的這一套。
哥哥因為有海外關係,當地的華僑辦事處有時會辦一些聯誼活動。哥哥要帶我去拜訪一下,我心想本人是大學教授,去露個面,說不定對哥哥有好處。我就準備了几包煙,隨著哥哥到縣城去。在一個狹小的辦公室裡見著兩個官員,我遞上交大半導體中心主任的名片,本想唬唬他們,結果一看他們的名片,兩個人都是主任,顯然我這個主任唬不了他們。他們或許不知道台灣的教授是何許人,寒喧幾句﹔後就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觀一下常州的建設及商業發展,並說他們可以派車陪我去參觀。我心想他們八成把我當作有錢人了。但是机會難得,我就很高興的答應了。第二天一早我就坐他們的車跟他們去參觀了好幾個工廠。其中有做腳踏車的, 做印刷電路版的, 做電線電纜的和做收錄音機的。當時大陸的高科技產業還沒有起來,這些都屬於傳統產業。我參觀到印刷電路版公司的時候,問他們如何處理洗電路版的酸液及廢水,他們說就排到河裡,我問河水如果讓人喝了豈不是有害,他們答說,我們這裡的人都喝井水,所以沒關係的。我心想這可真是「河水不犯井水」。
等到下午參觀快結束的時候,陪我們的官員看我問的盡是一些技術問題,好像沒有想投資的意思,就有點不太高興,開始抱怨起來,他說他們常接待一些海外的華僑,說是要投資,結果陪他們吃了玩了,他們就拍拍屁股走人。這簡直分明是指桑罵槐。我們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他指著一大塊用籬笆圍起來的空地對我說:「你看有一個臺灣來的說是要建工廠,我們把地徵收了,結果他錢不進來,這叫我們怎麼辦,我這裡有他台灣的地址,你可不可以去幫忙找找看他?」我心想這個商人實在太沒良心,居然騙到我們家鄉來。我點頭把地址接過來,一看原來就在臺北的敦化路,可是我有什麼能耐能叫他把錢吐出來。其實那時候農村土地非常便宜,用很少的錢就可以圈一大塊地,若是真想蓋工廠做生意的話,那可真是很好的機會。
我再–次去家鄉已經是十幾年後的2009年, 那時母親已經過世一年, 我的妻子也過世半年。我回到家鄉主要是想平復一下內心的傷痛,那依然是個春天,可是家鄉的一切卻好像完全變了。我沒有看到金黃的麥田,也沒有看到大片的油菜花,工業化的腳步正快速的改變農村的面貌。哥哥的村落好像一個孤島,四圍的田都巳變成工廠,或是塵土飛揚的工地。屋子後面不遠處正在興建一條大公路。哥哥除了還有一小塊地種點菜外,已經沒有田可以種。村前的小河已經變成一條臭水溝,裡面的水連灌溉都不行了。到處都是外地來的人,或者是來工作的或者是建築工人。大家南腔北調,不再是單一的常州話了。哥哥把房子隔了許多小間租給這些外地人,門口的晒穀場上也建了簡單的房子租給人。原來一樓的豬圈也租了人,開了一間小雜貨店。哥哥說他們的房子可能在不久以後也要遷建,大家要搬到公寓去住了。現代工業化的腳步正逐漸侵蝕著純樸的農村,我以前見到的家鄉景色再也回不來了。
我與兄嫂在他家門口合照 |
我去了一趟常州的紅梅公園,公園緊臨著箸名的天寧寺。公園很大,小橋流水,花木扶疏。裡面種了許多櫻花,梅花等等。我去的時候正值櫻花盛開,只是花兒依舊, 人面不在,心中難免感傷。而且我再怎麼看,這些人造的庭園和桃紅柳綠,也比不上以前哥哥家前面晒穀場邊的那些桃花好看。
常州有個特產,就是梳子和篦子。梳子是木做的篦子是竹做的。篦子是一種牙齒很密的梳子,小時候我見媽媽用過。因為齒密,梳起頭來可以把頭髮上的汙垢和虱子梳掉,而且還可以刮頭皮屑。以前的人,不常洗頭,所以它可以用來清潔頭髮,製作梳篦在常州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現在被當作手工藝品在賣。哥哥帶我去一個地方叫篦箕巷。以前是專門製作和販賣梳篦的地方,現在修成觀光區。那裡面有很多小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梳篦,多半還雕有古代的美人像,我買了好幾支回去送人,不過大概都是机器做的而且實用價值不高。我在常州街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餐廳, 它名字叫“李先生加州牛肉麵”。那時候大家都崇洋,連牛肉麵也要從加州來,而且還是我們本家開的。
我的姪女嫁到南京,侄子和他太太在附近工廠上班,一家都住在家裡。他們的兒子已經讀初中,他的名字是李思賢,當年是我取的。父親以前在家鄉名品賢,我起這個名是為了紀念父親。思賢喜歡看籃球比賽,他說他最崇拜湖人隊的科比,這一點和在臺灣和美國的年輕人一樣。
我最近一次去常州是2017年,仍然是個春天。我帶了再婚的妻子一起去。我們先到南京,住在那裡的姪女招待我們玩了几天,然後在林業大學教書的姪女婿開車送我們去常州。以前每次都是坐火車,這次走高速公路,一個多鐘頭就到了。不過很難以想像,這麼近的距離,兩地說的話卻截然不同。南京話較接近普通話,常州話則像上海話。小時候跟著媽媽學講話,講的是楊州話,跟南京話差不多,常州話我卻一句也學不會。平常哥哥嫂嫂對我講的是常州腔的普通話,他們彼此之間講的真正常州話,我一句也聽不懂。
這次的常州已經和我記憶中的故鄉完全不同。我再也沒有看到那些田那些小河和那些黑瓦白牆的農家,哥哥已經搬遷到一棟高樓裡的公寓。過的已經完全是城市的生活。他住的小區很大,共有28棟這種大樓,每一棟又有十幾層高,每一層有四戶人家,所以總共有一千多戶。哥哥住在第十二層,房子約有90平米,家裡的東西應有盡有。我唯一見到有印象的是原來放在老屋大廳的那個方桌。用了幾十年捨不得丟,重新油漆了仍然當飯桌使用。侄子漢誠住在同一層的另一戶。我的堂妹和兩個堂弟也住同一個小區。堂弟是我每一次去常州都會見到的。堂妹我在二十多年前於北京見過。那時她只有二十多歲和先生在北京做裁縫,我去開會的時候,媽媽給了我一個地址叫我去找找看。我尋址居然被我找到了。他們没有北京的戶口,只能租一個小房子開個裁縫鋪做個體戶。那個地方小得不能再小,他們做衣服,吃飯睡覺全在那個小小的空間。那時改革開放還沒有多久,他們為了生活,跑到北京做點小生意,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真是令人欽佩。他們對我這個素未謀面的堂哥熱情的不得了。請我吃飯,陪我逛王府井,還要買禮物送我。我堅不肯收,堂妹說,那我買一件羊毛衣你幫我送給伯母。我不得已才收下。那次我去的匆忙,什麼東西也没帶給他們,可是他們卻給了我滿滿的熱情。
小區裡棟與棟的間距都很大,整個區域好像坐落在一個花園裡,裡面還有一些廣場供大家活動。我經過的時候經常看到有很多人在跳舞。那裡的住戶多半以前都是農民,哥哥人緣好,他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會和大家介紹,這是我從台灣來的弟弟。每個人都會很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很有意思的是每棟樓的底層都會有一些舊沙發,很多人都坐在那裡聊天。這邊人與人的關係比我在臺灣見到的要親近的多了。我在臺灣也住公寓,可是鄰居們的名字我一個也叫不出來。有天下午哥哥在午睡的時候,我和太太偷偷的溜了出去逛街,哥哥醒來發現我們不見了,怕我們迷路,於是出來找,他問了幾個附近的人有没有看到和他長得很像的弟弟,經過他們的指點,結果一下子就被他找到了。由此可見那裡人與人的關係有多好。
小區的生活機能非常好,旁邊就有一個市場。市場分兩層,上層是新式的超市,下層是傳統的市場,我跟嫂嫂去買過菜,我驚訝的發現有新鮮的馬蘭頭在賣,馬蘭頭是一種田間野菜,切碎了拌豆乾非常好吃,在美國我也吃過,只不過都是乾的進口貨。小區旁有一所小學,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小區門口就有公車,可以坐到市區,相當方便。
常州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其建築和規劃不會比台灣任何一個城市差。馬路又寬又直,高樓大廈比比皆是。我去的時候正在建地鐵,据說最近就要完工了。地鐵站離哥哥的小區不遠,以後出門就更方便了。
哥哥又陪我們去了一趟紅梅公園,因為是週末,人特別多。有人在唱戲,有人在唱歌,還有一群小朋友在寫書法。紅梅公園緊臨着天寧寺,天寧寺是建於唐朝的古剎。我第一次去常州的時候就曾去過。那時還相當破舊,現在則整修得美侖美奐,而且加建了一個寶塔。可是再怎麼看也看不出是一個歷經千年的佛教名剎。裡面的佛像和文物在文革時都遭到破坏,現在見到的都是後來重修的。不過不管怎樣,當時的規模之大還是看得出來的。
與大哥在常州天寧寺 |
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陸小曼是常州人。九十多年前他到常州時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詩《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聽見了天寧寺的禮懺聲!這是哪裏來的神明?人間再沒有這樣的境界!
這鼓一聲,鐘一聲,磬一聲,木魚一聲,佛號一聲,……樂音在大殿裏,迂緩的,漫長的迴盪著,無數衝突的波流諧合了,無數相反的色彩淨化了,無數現世的高低消滅了……
這一聲佛號,一聲鐘,一聲鼓,一聲木魚,一聲磐,諧音盤礡在宇宙間──解開一小顆時間的埃塵,收束了無量數世紀的因果;
這是那裏來的大和諧──星海裏的光彩,大千世紀裏的音籟,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擾攘;
在天地的盡頭,在金漆的殿椽間,在佛像的眉宇間,在我的衣袖裏,在耳鬢邊,在感官裏,在心靈裏,在夢裏……
在夢裏,在一瞥間的顯示,青天,白水,綠早,慈母溫柔的胸懷,是故鄉嗎?是故鄉嗎?
這篇文章寫得美極了。可是我在那裡絲毫感覺不出那份寧靜莊嚴和像似母親和故鄉的呼喚。今天的一切都已經太商業化世俗化了。聽說天寧寺院內還立了一座徐志摩銅像。我沒看到。徐志摩雖然文章寫得好,但他是一個十足深陷紅塵不能自拔的人,立他的銅像在此佛門淨地,未免有點不倫不類。
哥哥還帶我們去看一個春秋時代留下的遺址“淹城”。這是一個兩千多年前吳國的一個城堡,有三條護城河。不過除了圖片和一些出土的文物外,我什麼也沒見到。它旁邊有個博物館,列了許多常州歷代的名人的事跡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看不得了,常州真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文薈萃的地方。自從有科舉考試以來,常州出了約2000個進士。在明清兩代,每六個進士當中就有一個常州人。狀元也出了好多個。不僅如此,常州也出美女,如歷史上嫁過最多皇帝的蕭皇后(隋煬帝的皇后,唐太宗的寵妃), 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 還有民初的陸小曼和周旋。至於近代的名人科學家更是不勝枚舉。
哥哥來美國好多次。當媽媽晚年,不能再長途飛行,哥哥曾兩次來美陪伴並照顧媽媽,每次都呆幾個月。有次在我家住過一段時間。他陪媽媽散步上教會聊一些家鄉的事。我記得有年聖誕節,我們一家人包括弟弟妹妹全家要到聖地牙哥渡假。我想買個禮物給哥哥。於是到Fry’s買了一個數位相机。我沒有拆封檢查,就用包裝紙包了起來。到了聖誕夜晚上,大家拆禮物。我很高興的把禮物送到他手上。可是當他打開紙盒,裡面卻是塞了一堆報紙。這真是讓我臉面無光。怎麼東西被人掉包了我居然不知道。這顯然是Fry’s員工動的手腳。本來是一件很高興的事,結果卻掃了大家的興。聖誕節後我跑去找Fry’s的經理算帳,他連聲抱歉,又拿了一個新的給我。可是聖誕巳過,我的面子和哥哥的失望卻是他無法補償的。
哥哥也來過台灣好幾次。第一次是1995年,媽媽把在美國的弟弟妹妹也都找了來,大家在臺灣團聚。對我和弟弟妹妹而言臺灣是我們的故鄉,對哥哥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對媽媽而言這是她的第二故鄉,也是爸爸埋骨的地方。對我們這個家,真不知鄉關何處。哥哥第二次到台灣是在2010年。媽媽已經過世,我們兄妹相聚,去了日月潭,溪頭,清境農場等地,只是媽媽不在冷清了許多。哥哥第三次到台灣是三年多前。有一天我在新竹家裡突然接到哥哥的電話。他說他參加旅行團來臺灣, 現在就在新竹,我趕忙趕到他住的旅館,原來旅行團要做環島遊,新竹跟本不在行程中,只是旅行社為了省錢,把他們安排住在新竹。他們這一團共有十個人,十個人都姓李,哥哥一一向我介紹,原來全是我們親戚。台灣開放大陸來臺觀光後,這些親戚都想來台灣玩,於是組了一個團,要哥哥領隊帶他們來玩。
與大哥於溪頭 |
哥哥最近一次來美是在今年(2018-2019) 的聖誕新年假期,以往都是他一人來,這次他與嫂嫂同來。他們在南加州小妹家住了一個多禮拜,在北加州我們家也住了一個禮拜。小妹和弟弟帶他們去了不少地方。我只是在家裡陪他們。哥哥嫂嫂的生活非常規律,每天九點多就上床睡覺,早上六點多起床。他們不愛吃西式的食物。早上要吃稀飯配醬菜。有一次敏瑤買了兩顆芥菜來做雪裡紅。嫂嫂在旁幫忙說,她在家一次就做70斤,放在一個大醰子裡可以吃好久。
我們在元旦那天一起去Pasadena看玫瑰花車遊行。Pasadena是我曾經居住多年的地方,也是哥哥第一次來美國的地方。小妹現在住在附近,她陪我們看完花車遊行後,又一起去玫瑰崗墓園去給父母掃墓,母親已經過世十年。父親過世了四十年,多年前我將父親骨灰從台灣帶來美國。現在他們合葬一處。我因住台灣和北加州,總共大概只去過三次。哥哥嫂嫂則是第一次來到父母墓前,當我們站在那裡,哥哥含著淚說:「爸爸媽媽,大兒建中來看你們了。」聽了讓人鼻酸,雖然造化弄人讓骨肉分隔兩地,但那份親情確是永遠也切不斷的。
十二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我們到外甥李道寧家舉行家族大團圓。我們的兒孫輩都從各處趕了來,大大小小共有23個。哥哥的兒女和孫輩沒來,我兒媳和女兒肚裡還各有一個,若統統加在一起,我們這個家族有31人。父母70年前離開家鄉來到台灣,不得已把大兒子留下,像一顆樹搬到了他鄉,卻留下一顆果子在故鄉。這顆樹到臺灣又開花結果,果子又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如今果子又發芽生長,枝繁葉茂。這就是一代接一代的生命力。我與哥哥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現在年屆70,又聚在一起,我們的路雖然崎嶇,但回過頭來看,沒有抱怨沒有遺憾,只有暖暖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