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

素養教育與學業歷程

 現在中小學注重素養教育,不管什麼科目都要跟日常生活扯上關係,考試時每一題都會描述一個假設的情境,然後要你做答。上了高中後,每學期要上傳學習歷程,作為以後申請大學的審查資料。這種制度已經實施了好幾年,不知成效如何?


這種教育及升學方式目的是評估學生是否能活用所學的知識,加強學習的廣度與均衡度。針對這些,一大堆補習班應運而生,有人在小學就去補習素養教育。升大學時還有一條龍服務,教你如何準備學業歷程。我覺得不管什麼制度若可以靠補習幫忙,就不是什麼好制度。教育部所倡導的素養教育及多元學習,用意雖佳,可是制度如果訂得不好,效果會適得其反。


素養是日常生活中培養的,我不知道要如何補習,補習出來的素養根本不是素養。至於學業歷程,要填寫的項目包括:修課紀錄,學習歷程自述,成果作品,老師評語,等等。這很像有些公司要求員工每年上繳的自評報告。這種風氣怎麼也會延燒到中學生頭上。十幾歲的年輕人正值青春期,希望自由,最怕別人管。現在卻要他按時交報告,這簡直比考試的壓力還大。


要教育鬆綁,讓學生主動學習,並不是由上而下的告訴學生要這樣做那樣做。我看了108課綱,只覺得每一個學生頭上又多了一個緊箍咒。他頭痛都來不及了,還要如何自由思考,自主學習?如果你要愛因斯坦或費曼來寫他們的學業歷程,大概連大學都進不去。


很多人都有一個迷失,認為不管什麼事都可以教,都可以補習。多年前有一次到教育部開會,主題是如何加強學生的創新力,參加的人有許多中小學老師和負責人。其中一位老師站起來說:我們已經規劃了課程去教學生如何創新。我很訝異,原來創新是可以教的!創新的源頭是好奇心,讓學生有自由想像的空間,如果是被動的學習,那就不是好奇心,也不是想像力,更不會產生什麼好的創新。


一個城市裡家境富裕的小孩和一個鄉下家境平寒的小孩,學業歷程是很不一樣的,前者在學校有很多課外活動,有機會參加各種競賽和社會服務。可是對一個鄉下的窮小孩,他下了課就要回家幫忙做家事,幫父母賺錢,他哪來那麼多閒工夫去參加那些與課業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


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女兒在讀小學時,有一次第二天要考試,我就問他你怎麼不準備準備?她答說,明天的考試是平時測驗,如果我現在讀書的話就考不出我平時的程度了。這話真有道理,我啞口無言。後來他在申請讀研究所的時候,要寫一篇文章講講他自己(大概也算是學業歷程),頭一句話就說,As a basketball player ⋯⋯。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說,The game is come to the end ⋯⋯。整篇文章大部分都在寫打籃球。我說你寫這個幹什麼,他說我是籃球校隊,這就是我做的啊?學校沒有規定要怎麼寫,我女兒就實話實說,這才是真的學習歷程。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學習歷程也不一樣,不能規定要怎麼寫,要包括些什麼。有人下了課去補習,有人下了課去幫父母賣菜,一個在補習班裡學習什麼是素養,另一個卻在現實的環境中學習如何生活。請問哪一個比較好?你會錄取哪一個?要我來選,我當然選第二個。


放過孩子吧!讓他們有機會喘息,對於一個生氣蓬勃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管太多,不要把大人那一套 KPI 的東西用在他們身上。要追求高的素養,不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