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間看到第64屆中小學科學展的新聞。讓我想起60年前讀建中的時候,每年都會到學校對面植物園內的科學館去參觀一年一度的中小學科學展,每次都會看到一些令我驚喜的東西,我對小學生的作品特別有興趣,他們常常異想天開,做一些你想都想不到的研究。比方說我曾見到有人研究,用頭髮做醬油,用橘子皮的黏液拉絲紡紗,讓我印象最深的研究是,如何讓木瓜樹長得矮。木瓜樹在很小的時候把它拔起來,倒過來栽,這樣以後他就長不高,可以很容易採到果子。小孩子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不管是頭髮,橘子皮或木瓜樹都可以研究。他們多半藉著觀察,記錄,然後歸納出一些結果。這是他們接觸自然科學的第一步,小孩子的分析,推理能力較差,所以不會有太多理論的東西。
現在的小學生科展,一樣讓我驚訝,不過不是他們天真浪漫的想法,而是他們作品的難度和深度。訝異的是,我連很多題目都看不懂。有的甚至像研究所的論文題目。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小學生已經厲害到這種程度。
就拿這次比賽在數學,物理和化學三個科目的第一名作品來看看。
數學:正多邊形平行封閉鏈接結構之研究
他們寫了好長一篇論文,我稍微看了一眼,有幾何,代數,絕對值,開根號,⋯。全是我小學時沒學過的。
物理:粼粼波光下的矽光子波導的傳輸奧秘
矽光子是現在很紅的產業,也是大學裡很熱門的研究題目。沒想到居然小學生也做這種研究,他們也知道什麼是波導,什麼是介質和折射率。還研究波在波導中的速度及損耗。
化學:樹樹如遇-最佳可視化金屬樹與可視化氧化還原
我必須承認這個題目,我看不懂。反正裡面講到各種化學反應,有電解,氧化還原等等。
我沒有仔細看他們的論文,不過每一篇都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他們的作品絕對不輸給今天許多的碩士論文。他們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儀器什麼都有,還有人使用ChatGPT來整理數據和畫圖。這些研究的 Idea 顯然都來自老師,學生只是幫著做實驗 。他們研究的內容全部超出他們所學的範圍,甚至也超出高中生的範圍。這些題目也不像是小學生寫得出來的。
這些都是極優秀的學生,我對他們花時間,有耐心地做這些科學研究非常佩服',我小時候從來沒做過這些研究,課餘的時候只知道玩。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也要我們做科展。我做的是,用兩個竹筒子,一邊黏上紙,然後用一根線把兩個竹筒子連起來,兩個人各拿一個竹筒當話筒講電話,看看聲音是不是比較大一點。這是我當時發明的電話,也是我那時可以想到的題目。至於什麼波導,氧化還原那根本聽都沒聽過。我們小學也不教英文,連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所以更別談什麼化學方程式或代數了
一個人在不同的年紀要做不一樣的事,切勿揠苗助長。這些小學生做的研究,一看就覺得太過成熟,遠遠超出他們的年齡和能力範圍。這㘹研究表面上非常好,但過程不見得對他們有幫助,有多少是真正出自他們自己的想法,是自己設計做出來的?如果只是勉強配合老師做這些研究,很可能造成他們對科學的誤解。對一個小學生該做的是啓發他們的好奇心,去發掘在他們四週有趣的自然現象。不必計較他們研究的成果是否有價值,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自然的美和神奇。
我不否認 有人從小天賦異稟。但這是極少數,科學展覽是教育部輔導的科學教育的一環,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天才,是一般小學生該有的科學能力。我希望中小學科學展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做他們年齡能做的事,而不是好高騖遠,畢竟教育應該按部就班,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