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的翻譯
我們使用的科技名詞多半來自西方國家,翻譯成中文,常常沒有統一的標準。有時以前的翻譯和現在的不同,大陸的和台灣的翻譯也不一樣,常常弄得大家無所適從。在台灣理工科的大學用書通常是英文,很多專有名詞的中文名稱連老師都搞不清楚。在大陸就不一樣,在大學裡有很多中文教科書,很多名詞都有統一的中文翻譯。和大陸學者溝通時,他們習慣用中文名詞,常常對他們講的產生誤解。
先講講長度的單位,在中小學時,以前學的是公尺,公寸,公分,公釐。再小就不知道了。而現在大家常用的是厘米,毫米,微米,奈米。一公分是一厘米,一公釐等於一毫米。換句話說現在的厘是以前釐的十倍。
現在的氣象報告,降雨量都用毫米(mm)做單位。可是在政府官方的氣候變遷知識平台網站(TCCIP)上卻說其單位為公厘(mm)。對一般人而言,降雨量不過就是一個數字,可能不會想到他是一個高度,可是對一個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就覺得奇怪了。
我們再看看數字,10^6是百萬,可是在大陸卻是兆,所以 MHz在台灣是百萬赫茲,在大陸就是兆赫。在台灣一兆是 10^12。所以 Tera Hz 是兆赫,它足足比大陸的兆赫波頻率高了一百萬倍。其實在台灣這個稱呼也不統一。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它對赫兹的定義是「赫(Hz)為赫茲的簡稱。1兆赫(MHz)=1000千赫。」所以到底該怎麼稱呼?
兩岸的科技用語不同的地方很多,常見的如,矽就是硅,雷射是激光,晶片是芯片,列印是打印,隨身碟是 u盤,大學生叫本科生⋯等。現在世界上各地都有中國學者和工作的工程師,你不知道這些名詞還不行。我以前在加州矽谷的一家科技公司曾做過很長時間的顧問,那裡有很多大陸來的工程師,你若不知道他們講的是啥,就無法溝通了。除了科技用語,一般用語也有很多不同,有一次在一起討論一個技術問題,有位同事衝著我說,您老真牛。我聽了不太高興,他是不是嫌我又老又固執?他見我不悅,連忙解釋說,您老是尊敬的稱呼,而牛是說你很厲害。
大概在1980年左右吧,有一次我在physics today上看到一則消息,美國物理學會徵求翻譯人員,把中文翻成英文。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大陸的科技出版品全是中文,美國想把他們翻成英文在美國印行。我就自告奮勇的答應了。不久後他們寄來一篇中文的論文要我翻譯。我看了論文當場就頭大,在此之前沒讀過中文科學論文,讀起來非常彆扭。有些用語還真不知道要怎麼翻,為此我特別跑到中國城去買了一本大陸出版的科技用語英漢辭典。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翻完交差。從此我就再也不敢接第二篇翻譯了。
現在各大學都在推廣英語教學,可是老師及學生的英語不見得都很靈光,結果一堂課下來,學到的英語,不過就是一些專有名詞。原因不是他們特別記得專有名詞的英文,而是這些專有名詞中文翻譯本就莫衷一是。語言不過就是一個溝通的工具,現在科技發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科技用語,我們總不能什麼都講英文吧。我想在學會與外國人溝通之前,我們應該學會用中文與自己人溝通。中文科技用語的統一及標準化應該比英語教學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