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學排名,台灣的幾個主要大學名次都下降,引起許多責難與討論。其實這種排名看看就好,不用在意。在我來看排名50之外的順序都一樣,沒什麼好比的。每個地方的情形都不同,對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怎能用同一標準來衡量呢?
一所大學就像一個機器,機器的好壞,不能只看它的 output,還要看他的 input,如果 input 不好,它的 Output 自然也不好。對一個學校而言,output 是學生的能力與成就,研究的成果及對人類科技的貢獻。Input 則包括學生的素質,及教學與研究的經費。Output 與 Input 的比才能決定它的好壞。
台灣學生的素質並不比任何其他國家差,可是學校的教學與研究經費就比世界上一流大學的水準差遠了,教授的待遇差,研究生的補助費更差,可使用的研究經費又更差,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有好的研究成果?一匹好馬要給他吃飽了才能跑得快,一輛汽車要給他足夠的油才能跑得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今天台灣的學術界就是如此,教授們在捉襟見肘的經費下,能有現在的研究成果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我們用每單位經費所產出的研究成果來做比較,我相信台灣的排名不見得會輸給那些世界名校。
現在的科學研究是很花錢的,以我國在學術研究上的經費來看,是很難和其他國家相比的。但如果我們看教學品質的話,台灣其實一點都不輸別人。以我所熟悉的電子資訊領訊來説,,我們所培養的學生,造就今天台灣傲視全球的電子產業。有那個國家像我們一樣有如此數量龐大的優秀工程師?台積電,聯發科這些領先全球的半導體公司是誰撐起來的?它們所倚賴的不是傳統的技藝與勞工,而是高水準的研發能量與創意。而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正是提供這些能力的來源。我有許多學生在這些公司工作,我在美國也認識許多這個行業的美國及大陸學生,我敢説我的學生絕對不比別人差。
在美國的第一流大學幾乎都有來自台灣的學者做教授,他們或許是美國研究所畢業,但都是台灣受的大學教育。若沒有在台灣打下的基礎,他們能有今天的成就嗎?這難道不是台灣的大學的貢獻嗎?
所以台灣的大學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國外的排名機構有他們的衡量標準,但不見得適合台灣,若我們只是一味的迎合他們的標準來獲取好的排名,很可能就犧牲了一些更重要的事。我們既然不是哈佛就不要想去做哈佛大學的事。好好的做自己,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