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幾篇文章談到關於台大學生在課業上有挫折感及不適應感。這其實是各校都有的通病,我在交大也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這裡面的原因很多,很多人都把它歸罪於社會的壓力,及教育的方式。我倒認為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需要深思,那就是學生被放錯了地方。
近20年來,政府太多的介入教育的制度及教育的內容,使得學校的市場機制及自然淘汰機制受到嚴重的壓抑。技術學院轉型為科技大學,科技大學變成研究型大學。大家爭相成立研究所,於是滿街都是大學生及碩博士生。在電子資訊領域這種現象特別嚴重,因為產業界的需求,各校紛紛增設這些領域的科系並擴大招生名額。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半導體人才培育,鼓勵各校成立半導體學院及短期培訓班。其用意固然很好,但是違反了人才能力自然分布的事實,簡單地說就是,不能認為每個人都適合電子資訊這個領域。
幾年前我到一個技術學院去評鑒,他們正準備轉型為研究型大學,為此他們必須更改課程內容,以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他們把電機系的課程規劃拿給我看,他們完全仿效交大的課程。把原有技術性課程都刪了,加了一大堆理論性的課。把一個原本可以好好訓練技術人才的地方變成訓練學者的地方。要做這些改變,並不容易。第一師資不夠,教技術性課程的老師不見得能教理論課程,第二學生是否有能力學習這樣的課程是很大問題。表面上這個學校升格了,但學生卻可能因此無法學到與他們能力相符的知識,而學了一些非常艱深難懂的東西。這樣子就造成學生的挫折感及不適應感。
近年來各校的電機資訊系所均大幅增加學生人數,就以我所任教的陽明交大為例,電機資訊領域學生總人數為5865人,其中大學部佔2041人,碩士班為3189人,博士班為635人,這數字幾乎佔了全校人數的30%。如果扣除最近合併的陽明醫學院,這個比例更高。很顯然的陽明交通大學已經一面倒的傾向電機資訊領域。其他幾個主要大學如台大,清華,成大,的電機資訊學生人數大概也差不多。僅僅四個大學就有兩萬多個這方面的學生,這個數字實在驚人。如果再加上所有其他大學,這個數字就更多了。若與二三十年前的數字相比,現在電機資訊的學生數大概多了好幾倍。
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多人來學這個領域到底合不合適?雖然產業有些需求,但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這個領域需要許多基礎知識,如數學,電磁學,電子學,近代物理,計算機等等。人的性向及能力的分佈其實不管在什麼年代都差不多。不會說以前對數學有興趣的人比較少,現在比較多。我知道有些人天生就對數字頭痛,見到數學運算腦袋就一片空白。這些人從事別的行業可能頂呱呱,他們可以學文學,學法律,學醫,學社會科學。可是叫他們去學理工就放錯地方了。今天台灣有那麼多人讀電子資訊科系,不是強人所難嗎?
近年來在大學任教的同事們常覺得現在的學生不如從前。這就跟前面所述招生策略有關,比方說台大在這方面本來一年只收100人,現在收到500人,有四百人本來進不了台大的現在進去了,本來該上交大的去了台大, 本來該上私立學校進了交大。這樣學生的程度自然就退步了。
現在要讀碩士班的人數特別多,學校還開了一些在職專班提供額外名額。許多學校放寬錄取標準,收了一大堆學生,結果他們學得辛苦,老師教的也辛苦。我就碰過這樣的學生,他們實在不適合讀研究所,可是偏偏就考上了,進了研究所要修課,要做研究還要寫論文,實在超出他們的能力。有人拖拖拉拉畢不了業,也有人最後就放棄了。
孔子説要因材施教,可是現在不管什麼人都要學電機資訊,分明就是趕鴨子上架,這跟填鴨式教育有何不同?如果台大學生都有挫折感,那其他學校的學生豈不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