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星期二

我看新詩

從年初開始我加入了幾個網路詩社,這是我從來沒有過的經驗,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令我大開眼界。我過去寫一些詩純屬好玩,偶而也會與好友分享。退休後時間較多,寫的也比較多,但從來沒想過要去發表。反正我這個業餘詩人,也沒把寫詩真的當回事。


加入詩社後,我可以把詩作在詩社的網站上發表,同時也看看別人的作品。我本以為寫詩這檔子事不會有太多人有興趣,沒想到愛寫詩的人可真多。有人天天寫,甚至一天好幾篇。詩的內容琳瑯滿目,新詩舊詩都有,有人寫的實在不錯,可以看得出文學功底很深。我對古詩詞沒什麼研究,所以寫的大多為新詩。本以為自己寫得還可以,跟人家的一比,差了一大截,並不是說我寫得不好,而是內容和形式與別人的差很多。我的詩一看就懂,可是別人的詩我常常看不懂。


平時我就愛讀詩詞,李白,杜甫,蘇東坡的許多詩詞我都能朗朗上口,徐志摩,林徽音,余光中,鄭愁予,席慕蓉的新詩我也很喜歡也都能看得懂,可是為什麼現在這些白話詩我居然看不懂?我分析了下面幾個原因,


一、我沒學過所以不懂。二、我的領悟力不夠。三、寫的詩和我熟悉的文字表達方式差別太大,所以看不懂。


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可能性,第一是因為我沒學過嗎?我雖然不是學文的,但認識許多文學教授及學者,也在網上看過一些新詩教學影片,我並不覺得它有多少學問,也並不需要特殊的訓練才能欣賞。比起物理化學這些自然科學所需的基礎知識差多了。寫詩是創作,靠的是靈感,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學識,所以這第一個原因並不成立。第二是我的能力不夠嗎?本人自忖學經歷俱佳,人生閱歷也夠,學術研究做得不錯,科學論文寫過一大堆,所以這一點好像也不成立。剩下的第三個原因我想才是真正的癥結。也就是說許多的詩所用的文字是我不熟悉的。


我這個受科學訓練的人,所寫的文章一定要合乎邏輯,要有合理性。文字應用一定要很準確,所寫的東西一定要合乎事實。可是很多現代詩,文字是跳躍式的,非但不合邏輯,文句也沒有連貫性。這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自然界的現象都有連續性,比方說一條平滑的曲線,它必須是連在一起的,不僅如此,它的微分甚至高次微分都要連續,我們才會覺得這是一條美麗的平滑曲線,否則大腦會覺得這根線曲曲折折斷斷續續,很不好看。很多現代詩是違反這個原則的。他們用一些特殊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特殊的感覺及印象,經常是上句不接下句,前言不對後語。人是自然的產物,對這種不自然的表達方式其實不太容易接受。不僅如此,每個詩人的寫法又不一樣,無一定的規律可循。所以我這個學科學的人讀起來就有困難了。


另一點讓我困擾的是,新詩喜歡用所謂的意象來表達一些情境,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技巧,在古詩詞中也有。意象如果用得好,關連性強或屬性類似,讀者很容易產生聯想而達到它的效果,但是意象如果太牽強,就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有些現伐詩用的意象很多而且互不相關,讀起來就有點像猜謎一樣而不知所云了。


新詩的作者們都喜歡創新,用新的意象新的語法。其實科學也一樣,必須要有創新才有價值,一項科學研究如果沒有創新,是不可能發表的。但科學上的創新並不只是與別人不同,它必須要合乎自然的法則,要有事實的根據。一個新的科學理論,如果與觀測的自然現象相抵觸,那就是錯誤的理論。一個新的發現也必須要有實驗的佐證。可是寫詩不一樣,它不必根據任何法則,完全憑想像,天馬行空不管怎麼樣都行。這就造成很大的問題,語言文字是我們表達的工具,如果把不相干的文字湊在一起視為創新,那就大錯特錯了。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幾乎沒有人會對他們的詩加以解釋。如果一首詩寫得太抽象,讀者的體會也許與作者的用意南轅北轍,這跟科學論文完全不同,我們在寫科學論文的時候,一定要把論點及觀察到的現象講清楚,否則沒有人會買你的帳。詩是一種主觀感情的表達,如果不講清楚,如何引起讀者的共鳴?當然我也知道,許多藝術作品都有這些模糊性,讓觀眾從自己的角度來體會。但通常這是經過藝術家精心設計的,讓觀眾在藝術家所訂出的範圍內自由的想像。就好像一個花園的主人,在園裡種了許多花草樹木,每個參觀的人注意的可能都不一樣,有人看到花的美麗,有人看到樹的高大,也有人看到花園的雅致。但這些都在花園主人的規劃之中,不會有人進了花園,聯想到動物園。寫詩也一樣,作者不能自由表達到一個地步讓讀者不知道看的是什麼。如果留白的空間太大,完全要讓讀者去猜,就失去了創作的原意了。


以上就是我歸納出為什麼有時候我看不懂一些詩的原因。下面我再來談談所看到的一些新詩的通病。


寫新詩的門檻太低,因為它沒有格律限制又不必長篇大論,所以作者的程度和詩作的品質參差不齊。有人以為把幾句贅牙拗口文字放在一起就是詩,有的錯字連篇,成語典故亂用。詩對文字運用的要求很髙,它要精煉,用短短的幾句話描述一個深刻的情境是不容易的。如果一個人連文章都寫不好就要寫詩,那是不可能的。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人本身的文學素養是很重要的。


新詩還有一個通病是濫情,一看就知道很虛偽及矯情。一首詩要能感動人必須要有真情,胡適曾說: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一個沒有真正愛過的人,寫的情詩一定不真。作者對於一件事必須要有親身的經歷,寫出來才會感動人。我看到的詩,作者多半來自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可是在他們的作品中卻經常出現北地的景象,比方說:冰雪,沙漠,梅花,桃花等等。很可能這是他們憑想像寫出來的,這些文字一看就知道不太真實。詩人必須要有豐富的閱歷,才能言之有物。如果憑想像就想蓋房子,那蓋出來的很可能只是空中樓閣而已。我覺得寫詩應該有三個階段,經歷,感動,成詩。如果沒有前兩者,寫出來的詩就顯得虛假。


一件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有好的內涵,文字是對外的表現,而其內容才是作品的靈魂。可是有些詩只一味在文字上求表現而忽視了內容的深度。有時候有人是為寫詩而寫詩,而並非想傳達什麼訊息或感動。這種詩讀起來就顯得空洞。新詩的題材常顯得太狹隘,很少看到對社會國家的關懷,和對民生疾苦的描寫,更別說氣魄宏偉的詩篇了。寫的東西常是一些不關痛癢,雞毛蒜皮的事情,如果寫的東西再沒有真情的話,這種詩寫得再好也稱不上是傑作。


一個文人要有文人的氣質,當我讀到一首好的詩作,想到背後的作者,大概是溫文儒雅,情感豐富,學富五車,待人謙和等等。可是我發現有些作者並非如此,在一些其他地方,有時也會看到謾罵,諷刺,粗俗的言論,一個文人如果沒有文人的氣質,如何能有好的作品?


我並不能算是一個詩人,充其量只是一個詩的愛好者。我是一個科學家,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和美。我的詩在很多人眼裡可能達不到現代詩的標準,但我給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真,要美,要能感動人,至於有沒有做到,就要留給讀者來評斷了。

在此部落格中有許多我寫的詩詞, 歡迎各位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