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星期三

從國際貿易看台海情勢

 近幾年來中美這兩大強權競爭激烈,在政治及軍事上彼此針鋒相對,敵對的態勢越來越嚴峻。美國拉幫結派,要把所謂的民主陣營國家結合在一起對付中國。可是另一方面,在貿易上又互相依存,好像誰也離不開誰,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這實在很奇怪,好像一對夫妻吵著要離婚,可是誰又無法獨立生存。簡直就像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在政治及軍事上,國與國的界線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在商業,藝術及科學上就很難有國界。我們常說商人無國界,其實藝術家,科學家也一樣沒有國界。中國不會有美國的戰鬥機,美國也不會用中國的武器。可是在科學上,大家所研究探求的真理是一樣的,不會有那一個科學定理只適用於中國而在美國沒用。一個在好萊塢受歡迎的影片,到了中國大陸一樣叫坐。現今的時代,資訊的發達使得國與國之間很難完全切斷關係。這跟一百年以前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因為交通的不便及資訊的有限,國與國是可以完全隔離,但現在不行。


台灣夾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角色非常尷尬。就歷史情感上來講我們是在中國這一邊,但在政治制度上我們傾向美國。對中國而言我們是不可分割的領土,對美國而言我們是他們在遠東的第一道防線。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必須靠對外貿易才得以生存。近40年來台灣經濟突飛猛進,很大一部分是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如今中國大陸不僅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及市場,也是我們經濟賴以維繫的支柱。最近台海關係緊張,中美雙方頻頻在台灣附近展現武力,好像大戰一觸即發。


可是從中美台這三方面經濟的依存度來看,很難想像這場仗打的起來。下面我們從最近公佈的今年一至九月三方面貿易數据來看看彼此依賴的關係。我採用的數字是今年2021年前三季各國官方公佈的統計結果。



中美對外貿易比較

圖一為中美兩國進出口貿易的比較(數字為美金)。前三季貿易總額中國比美國高出了33%,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金額中國約為美國的兩倍,進口金額則差不多。美國的外貿很大一部份是由進口所支撐,它入超的數字遠比中國出超的數字要大。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很大一部份的經濟活動是在國內進行而非對外。所以在對外貿易的影響力它不見得比得上中國。


我們若看中美台三方貿易夥伴的分析,圖二是美國的情形,對中國的貿易佔整體的14.68%。對歐盟佔16.74%,還有兩個沒有劃出來但佔很大比例的是鄰國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它們分別佔了約14.5%,若把中國,歐盟和北美這兩個貿易夥伴去除,美國對所有其它國家的貿易僅佔不到40%。如果再把日本,韓國和台灣這三個地方扣掉,美國對所有其它地方的貿易總額僅佔28.8%。從這些數字來看,在貿易上美國對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大。這與美國想要扮演的世界老大哥形象不太相符。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情形。圖三是中國對幾個主要貿易夥伴的分佈圖。 它對美國的貿易佔12.4%,對歐盟佔13.7%。這些數字都比美國的來得低。若把對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扣除掉,、它對世界其他各國的貿易高達62%。換句話說中國對世界各地的貿易比較均衡,而美國則比較集中於幾個主要的貿易伙伴。




中美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

我們再仔細看中美兩國對第三世界的貿易比較,我們分別針對非洲,中南美洲,和亞洲各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除外)這些次要國家來做比較。從圖四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對那個區域,中國的貿易額都遠大於美國。對非洲,中國是美國的4倍,對亞洲各國,中國是美國的2.6倍,即使是美國的近鄰,中南美洲,中國也比美國多了26%。由此可見在貿易上,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比對美國要大很多。中國對第三世界顯然相當重視。這一點是美國比不上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相對落後,他們需要經濟大國的幫助,藉由雙邊貿易,中國不但幫助了他國,也展現了自己在國際上的領導力。現在世界上約有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中國在國力上雖然還不如美國,但在經濟的影響力上卻毫不遜色。不論就土地面積或人口數目來看,第三世界都是不容忽視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將得益於他們在這些國家的努力。美國將逐漸失去他們在第三世界的領導地位。



台灣的對外貿易


接下來我們看台灣的對外貿易,圖五是台灣進出口總額的分布。中國是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佔了總額的三分之一。美國為12.7%,日本10.4%,歐盟8.9%。即使把美國,日本和歐盟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中國。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出超甚鉅,我們如果看出口的分布(圖六),中國佔了42.7%,比對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加在一起還多。所以台灣的對外貿易很大程度是依靠中國,不過中國對台灣的貿易僅占其貿易總額的5.47%(見圖三)。所以在經貿往來上中國對台灣的重要性遠比台灣對中國來得重要。就貿易而言,中國遠比美國來得重要,海峽兩岸的貿易約為台美貿易的三倍。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有強大的內需市場支撐。美國的外貿總額大約僅佔GDP的27%,中國約佔35%。雙方的貿易戰打得再怎麼激烈,國家的經濟受影響還是有限。但對於台灣,外貿是我們經濟的命脈,如果外貿受阻,台灣的經濟將受到致命的打擊。即使沒有實際的戰爭,只要台海的貿易中斷,台灣就很難生存。


戰爭對各方面都沒好處。但因為戰爭而造成的貿易中斷,影響最大的是台灣,再來才是美國和中國。在過去幾年,美國的貿易已經不知不覺的輸給了中國,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過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中美貿易大戰已經經過了一年多,但雙方的貿易不減反增。中國絲毫沒有受到傷害。這是美國必須要深思的。現在美國已經很難在經濟上撼動中國。



精神錯亂的政客

近兩年來中美雙方敵對態勢越來越嚴重,這與雙方緊密的貿易關係是背道而馳的。幾十年來,穩定的局勢成就了台灣的繁榮。其實誰都不想改變現狀,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卻彼此挑釁弄得局勢緊張。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政客們在利用兩岸關係,謀取自身短暫的利益。台灣藍綠對立,兩岸議題是用來鞏固政權最好的工具。美國也一樣,近幾年來共和民主兩黨尖銳的對立,再加上美國國內族群的對立,政客們急需尋找一個共同的敵人或替罪羊來轉移大家的焦點。於是中國就成了最好的敵人。至於中國,習近平也需要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強硬的立場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三方面的政客們各有各的盤算。沒有人真的想打仗,只是想擺個架勢好鞏固自己國內的地位。但這樣做是相當危險的,當各方政權發現這個牌好用,可能會得寸進尺,一旦擦搶走火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政客是少數,但為了一己之私卻可能造成全民的大禍。


政客們在外交上敵對的表現與國與國之間緊密的貿易關係是極不相稱的。這種精神分裂的現象其實源於一個更深層的社會問題。快速的經濟成長造成許多如貧富不均,種族對立的社會問題。當政客們把這些國家內部的問題轉移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就演變成今天這種結果。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就是最好的例子,政客把民眾對社會的不滿歸咎於中國的崛起,現在台灣種種政客的行為也是一樣,在貿易上在民族的情感上,台海都不應該有衝突,可是政客們卻處處找對方麻煩,不管國內發生什麼問題,都認為對方是罪魁禍首。



一場不應該打的仗

從貿易數據來看,這個仗不應該會打起來,我寧可相信這是各方政客所演的一齣戲。只是千萬別假戲真作,如果真的打起來,後果是誰都承受不了的。特別是第一線的台灣,戰場就在這裡,美國和中國固然會傷了元氣,但台灣可要萬劫不復了。


歷史上有太多不該打而打的仗,假藉一些崇高的名義打一場糊塗濫仗,然後弄得生靈塗炭,舉例來說,在將近一千年前的十字軍東征就是這樣,表面上的口號是光復聖城耶路撒冷,拯救那裡的基督徒,實際上是羅馬教廷想要在紛亂的歐洲世界裡鞏固自己的地位。那些附和的諸侯和平民也都想藉此機會獲取自身的利益。但是這一群如暴徒的軍隊打家劫舍,燒殺擄掠,造成許多地方的浩劫。再舉一個例子是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指控對方有毀滅性的武器,於是大舉入侵把人家給滅了,但結果呢?美軍離開之後,中東變得更亂。


中美台都是貿易大國,光是中美兩國外貿的總額就大約佔了全世界的一半,這兩國起了紛爭,受影響的國家遍及全世界,大家都會跟着遭殃。所以從貿易的角度看,台海的戰爭所造成的結果會是世界性的災難。中美台三方不該只是自私的為自己着想。為大局想,這場仗是絕對不能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