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星期二

基督教與道家思想

 近讀「老子」驚訝的發現其中的中心思想與基督教信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老子所闡述的道家思想影響了整個中國兩千多年我們的倫理觀價值觀生死觀,宇宙觀,無一不受它的影響。老子講「道」,聖經中也講「道」,這兩者有何區別又有什麼類似的地方?

 道與神

 道這個字通常有兩種意思,一個是道路或道理,另一個是說或言語。但老子卻把這個字的含意提高到另外一層。

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5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他說的這個道存在於有形天地以先。它是自有永有,運行不殆的。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皆源自於它。這裡也意涵著由它所生的宇宙萬物的運行有其自然的規律。這個道是形而上,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它不是世間的學問或理論。

在聖經的約翰福音第一章寫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它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它造的。

這裡說的道是中文翻譯,它的希臘原文是Logos,原意是「話語」或是它表達的思想,英文聖經就直接把它翻成Word。這裡講得很清楚,道就是神。當摩西向神問祂的名字是什麼的時候,上帝回答說「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 這句話講得很玄,根本沒有给摩西一個他聽得懂的答案,道理就在於「神」是根本無法用人的語言來描述的很有意思的是「 我,I」和「是,am」 這兩個字和中國字的「自」和「然」正好是一樣的意思。在道德經中講「道法自然」,道和自然常是被混用的,所以聖經中講的「I am」就是道家講的「自然」。

 這個「道」或者「神」創造了宇宙萬物。它是超乎人類之上,而且這個神的「話,word」跟人類的話語是完全不同的是不可言傳的。中文聖經把Logos翻成「道」實在是翻得太好了,因為它正好涵蓋了word這個字和老子所謂的道的意思。聖經中的「道」和道德經中的「道」其意思正好不謀而合。。

 老子還講到萬物的起源來自於「無」和「有」。而無和有同源而異名,都來自於道。什是「無」什麼是「有」呢?從今天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無」解䆁成空間與時間,把「有」解釋成有形體的東西。這樣無和有就生成了宇宙的全部。空間與時間雖然空無一物,但是有其存在的意義。其意義就在於它能容納所有有形之物。它無法單獨存在。試想一個空間裡如果什麼都沒有,你如何知道長度,距離或速度。它必須要有形體的東西在裡面才有其存在的意義。同樣的道理,一個有形之物也無法單獨存在。它必須要有時間與空間來容納它。所以有和無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是由道而來。

 我們再看基督教裡所講的神的創造。創世記中的第一句話說:「起初神創造天地」。

這句話的英文翻譯是(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這裡所講的地是指人可以住的地方也就是地球。而天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天。從英文Heaven這個字來看,它泛指一切人類無法感覺得到但卻存在的東西。從這一層意思來看,它所含蓋的似乎比無更大一些。不過不管怎麼說,天和地包括了有形無形所有的一切,和道家講的無和有是相當類似的。

 三位一體的神和滋生萬物的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42章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談到宇宙的源起和它演化的過程。這裡的一二三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可以把它們當數字來看,就好像細胞分裂一樣,一個变兩個,兩個变三個,然後越变越多。一般認為一是講獨一無二的道,道生陰陽或有無,這是二。陰陽調和成為有形的物,物不再受數字的限制,故為三。由三再演化發展成為萬物。還有一種解釋是把一二三當成演化過程中不可少的三種元素。有了這三樣才能構成萬物。這三樣就是「道」,「名」,和「相」。道是根本,名是稱謂,相就是有形的物。道是抽象不可捉摸的。它必需要有了名和相才成為具體的東西,然後才能演化成萬物。

 至於基督教裡的創造,固然也有秩序先後,也可以用一二三來描述。但過於牽強。可是我們若用三一神的觀念來看這個問題,就跟道的第二種說法非常類似。神是自高無上,但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衪有三個位格。除上帝之外還有聖靈和聖子。神在創造之初就說「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靈代表了生命和生氣,有了它才會生出後來有生命的世界。上帝在造了亞當之後,在他鼻孔吹了一口氣,亞當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他之所以成為一個有生命有意志的人,就因為他有了神的靈。那麼靈和前面所講的名有什麼關係呢?其實神的名和耶穌的名在聖經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使徒行傳四章12節說: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約翰福音1413節:你們奉我的名, 無論求什麼我一定成全。

另外我們在禱告結束的時候會说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牧師在给信徒施洗的時候會說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所以在聖經裡神的名是帶有權柄和能力的。它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更是這個名字背後那位神的全能。當我們奉衪名的時候,就好像衪和我們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從這個角度看來,它就跟聖靈的工作非常類似。所以我們講「名」可以說它指的就是聖靈。

 再說聖子,指的就是耶穌基督。約翰福音裡說耶穌是「道成了肉身」。既然道就是神,那麼耶穌就是神在人間的顯像。羅馬書中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顯明出來」。所以聖子耶穌是神在人間的「相」。藉著耶穌, 那位看不見摸不著的神就活化在我們眼前。抽象的就具體化了。無論是聖父(), 聖靈() 或聖子()都是源自於同一位神()。所以三位一體的神和老子所講「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有相當程度的雷同。

 分別善惡

 神在創造亞當夏娃以後,對他们說伊甸園中的果子都可以吃,只有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不可吃,因為他們吃的日子必定死。神為什麼不要他們吃?分別善惡有何不好呢?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但老子給了我們答案。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他說當我們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就有了醜(惡)的觀念。當我們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自然就有了不善。分辨與比較產生了美醜與善惡。有錢沒有錢,有名沒有名,有學問沒學問,都是這樣來的。有了比較與分別,就會產生慾望,貪婪,嫉妒,分争。因為我們喜歡漂亮的,厭惡醜陋的,仰慕有權勢的,瞧不起沒地位的。看見別人有錢就心生嫉妒,就會起了偷,搶,貪的念頭。當我們有了某種慾望但無法滿足的時候,就產了痛苦。然後這些就帶來了不滿,抱怨,憎恨等等。世界上的罪惡幾乎都是由此而起。所以神要亞當夏娃不要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神原始創造的世界是美好的,是沒有罪惡的。當亞當夏娃吃了這不該吃的果子以後,罪惡就來到了人間,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的痛苦。

 老子第十三章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裡講到不管得寵或受辱都會使人心驚不安。而最大的禍患是我們太看重我們肉身的需求。如果我們能不計較寵辱得失,不看重自己肉身的慾求,我們就不會有這些痛苦。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打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有了分別就会有五色五音五味種種各樣的誘惑,最後帶來的是無窮的痛苦。

 有了善惡美醜,就有了取捨和價值觀。就喪失了那純真自然的本性。所以老子要我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帶給人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老子第三章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當一個國家不再看重貴賤輕重,人民自然就不爭,不盜,不亂。這就是道家所講的無為而治。在第25章也說「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我們只要師法自然那些人為的道德規範和律令典章都是多餘甚至有反效果的。這一點和儒家重禮教和仁義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前老子的無為而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受到統治者採用 漢初的文景之治就是這種思想的產物。

 我們再來講一個聖經的故事。約伯記是聖經裡第一部書。裡面講到一個行為完全的人名叫约伯但神卻讓他受盡了各樣痛苦和患難,他不瞭解為什麼像他這樣的好人會有這樣的遭遇。他非常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僅是在肉體上,更是在他心裡。於是他抱怨,惱恨。他的幾個好朋友想來開導他勸他,但這些都沒有用也無法回答約伯內心深處的疑問,「為什麼我要受苦?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常常會問的,我們不明白為什麼上天那麼不公平,好人常常沒有好的下場,但壞人卻享盡榮華富貴。但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覺得不公平,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於我們會分辨和計較,於是大家都想飛黃騰達,不願安貧樂道。我們認為當我們一切順遂的時候是上帝給我們的獎賞,但當我們遭遇患難的時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處罰。就是因為這些是非善惡的觀念,讓我們做出這樣的結論。於是像約伯這樣的問題就永遠得不到答案。

 上帝最後終於解開了約伯心中這個結。衪並沒有直接回答約伯的問題,但衪向約伯述說了許多自然界的現象, 比如日月星辰的運行, 各種動物的行為等等。 神又說: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罷!」約伯聽了這些話後, 他啞口無言,他恍然大悟。於是他說「我知道祢萬事都能作,祢的旨意不能攔阻。」「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約伯的醒悟在於他體認到人類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的執著是不正確的。我們的價值觀不能凌駕於神的旨意之上。神的做為,豈容我們來說三道四。聖經在傳道書第三章11節說到「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自然本身有它的規律和時間,神有祂的美意。但是我們卻經常用人的是非善惡的標準來衡量神的作為。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我們是受造之物, 當然也要依循自然的法則。我們人是何等渺小,而宇宙又是何等奥妙。我們有限的頭腦豈能完全明白神的作為呢?

 聖經中要我们回歸自然的教訓很多。馬太福音第六章裡说:「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這裡講得很清楚,人的憂慮和煩惱常常是沒有必要的看看自然界的一切就知道了。 這不就跟道家的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是一樣意思嗎?

 律法與仁義禮教

 自從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之後,罪就進入人間。因為人會犯罪,神就為人類設立了律法,以约束人的行為。律法在會犯罪的人類社會裡是絕對有必要的。但它的效用是有限的,它可以約束人的行為,但它改不了人的心。人心中的欲望貪婪是無法用律法來改變的。律法是好的,但它是死的所以有人會鑽法律的漏洞,會利用法律作幌子而做出不對的事。聖經上的法利賽人就是這樣的人表面上他們遵守了律法可是骨子裡卻是虛偽詭詐。耶穌對他們有非常嚴厲的批評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

 老子對這些表面的禮教和仁義道德也是嗤之以鼻。老子第19章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37章又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他說除掉這些聖賢之道,仁義禮教反而於民有利。人民反而會回歸到他們善良的本性。道本來自有它的自然法則,雖然它表面上沒做什麼,但只要順著它去行,事實上沒有什麼做不到的。當百姓能回歸到原始的質樸天下自然就沒有什麼不好的事而能夠天下安定。而且當我們師法自然,做事就會順遂。順勢而為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自然的助力。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又說「曲則全」。他要我們向水學習。水是柔弱的,它從來不爭,但萬物靠它滋養得利。水流多半是彎曲的。它遇到高山的時候會避開,雖然繞了一些遠路,但終究達成目的。而我們人類常是逆勢而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結果是困難重重無法達成目的。

 德與人性及神性

 德是道德經中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簡單來說,德就是萬物的行為表現。萬物都是由道而生,道內住於所有的萬事萬物之中。而它彰顯出來的本性和行就是「德」。所以道為体德為用。物有物性,人有人性,畜牲有畜牲性。這些都不一樣所以它們的行為表現也都不同。但它們都源自於道 所以它們之間是彼此調不會亂的。比如說水在大氣中的循環造成雨露冰霜而這些雨露冰霜落在地上就滋養了萬物。四季的更迭日夜的循環讓動植物能休養生息並成長茁壯。植物提供了動物的食物,而動物也給了植物所需的養份。這些萬物之德讓自然界的萬物得以生生不息。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 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 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裡說到,道生萬物,而德畜養了萬物。各物依各種條件而發展成不同的形態。自然的運作使萬物得以長成,發育,成熟並受到保護。這都是源於道的本性。它不會居功,不會主宰,這就是至高的德。所以道雖無為而無不為。雖然它好像什麼都沒作,卻是作育了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一個人如果順應道而行就是有德之人,他的所做所為自然就能一切順利並對週遭的人及環境有利。

 前面所講的道性和德就很像聖經所講的神性和自然萬物的運行。聖經羅馬書中説:「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和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這裡講的神性,除了神的創造之外當然也包含了祂的慈愛和憐憫。聖經上也説「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我們對神的認識其實主要就由此而來。這和前面道德經中所講「道生之,德育之」的意思是一樣的。德育萬物展現了神的慈愛。萬事萬物互利互生(萬事互相效力),使有德之人(愛神之人)得益處。俗語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也都是這個意思。約伯為什麼在神向他述說了自然萬物的運行之後而恍然大悟,也就是他藉著萬物之德而看見了神。

 德用於人的身上就是德行,人的行為如果順應道和自然,就是上德或有德之人。但是在人犯罪後,這種德性就喪失了。就成為下德之人或失德之人。人被私慾蒙敝,就與自然無法調和而產生種種問題。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這就叫做遠離了神,虧缺了神的榮耀。有德之人因為順應道和自然,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這和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是一樣意思。聖經裡也有同樣的教訓,約翰福音第八章裡記載著「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這裡講的明白了真理可以使人得以自由,和老子說的得道者無為而無不為是同樣的意思。不過得到自由的前是題是要明白真理,順應自然。自由絕非為所欲為。如果我們所做所為不合乎道和真理的話,就是失德之人或是像聖經所言犯了罪。可是人常常就是如此,我行我素好像是自由了,其實是做了罪的奴僕而不自知。

 恩典與救贖

 基督教認為人犯了罪以後就遠離了神是無法靠自己的力量 回到神那裡。或說回到道的本來面貌。律法在這裡是毫無用處的。我們需靠神來拯救我們。這就是神救贖的恩典。聖經上清楚的告訴我們要重生。要從神那裡獲得一個新的生命。這個生命不是靠著我們改過向善就可以得到的。而是靠著神的恩典。有了這個新的生命,我們就能脫離那個會犯罪的老我而回歸到那個原始純真的自我。

 老子的道德經裡似乎沒有明確的講到恩典。但仔細的推敲其實還是有的。老子第六十二章說: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裡說到,道固然被善人(義人)所珍寶,但它也是不善之人(罪人) 的保障。既然美言尊行可以助人,對於不善之人(罪人) 怎麼可以放棄呢?道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你只要願意追求它,就可以獲得它。即使有罪也可以得到赦免。所以道並不會放棄改過向善的人,並且它在你棄惡向善之後會赦免你的過犯。

 基督教裡一個很中心的思想就是神的救贖。人犯了罪既然無法靠自己的行為稱義,就只能靠神的拯救。約翰福音裡说「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衪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上帝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所以聖經馬太福音第七章裡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歌羅西書第一章裡說:「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從這裡看老子說的豈不是和基督教講的恩典是一樣的嗎?

 道家講自然,而在萬事萬物自然運行中其實都充滿了恩典。我們得了一些小病小傷,身體多半有自我癒合的能力。我們做了一些錯事,良心會責備我們。這種自然的力量是你越靠近它的時候越大。就像萬有引力或電磁力一樣,你離它越近的時候,它的作用力就越大。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你若是一個有德之人,毒蛇猛獸不會加害於你。你雖柔弱卻可以握住最堅固的東西 當你越接近道,你就越能感到道()的保護。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 當你善待萬物,萬物自然會回匱於你。今天很多的天災人禍其實都是因為我們遠離了道而造成的。基督徒也是一樣,你越願意親近神,遵衪的道,你就越能感受到衪 的同在與保護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 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 殆。」

這裡說到,萬事萬物的運行與生長源於道,最後仍要歸於道。當萬物復歸於其根本的時候就是静就是復命就是常就是明。這裡的常指的是永恆,人來說那就是永遠的生命。當我們進入永恆,當然就能明白所有的真理。基督徒而言,要回歸到神那裡必須要重生,我們可以把道德經中的復命解釋成重生,所以老子講的這幾樣東西就跟基督教講的悔改,重生與永生是一致的。

 基督 --受苦的君王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衪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我的救贖主。衪是萬王之王,但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腓利比書二章六至八節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這裡描述的是一個虚己且受苦的君王。這與世上君王的形象完全不同。世界上講的強的弱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耶稣完全不是這樣。當他被釘十字架的时候被人戴上荊棘冠冕,被嘲笑说:你不是猶太人的王?怎麼落得如此下場?殊不知耶稣才是最後的勝利者,是萬王之王。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沒有講到耶穌, 但很奇妙的,萬物的主宰和一個理想君王的描寫與聖經中耶稣的描寫非常類似。道德經第34說: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终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裡講到這位萬物的主宰不會因為他創造衣養了萬物而居功為大。反而因為他寧願為小而成就了大事。在道德經第78章裡講得更清楚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是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這裡講的柔弱勝剛強是道家思想的個重點。雖然世人難以做到,但在耶稣的所做所為卻正是如此。這章的後半段寫得更清楚,它說那能為國受辱的最後做了社稷之主,那能為國受難的最终才是天下的王。

 聖經中以賽亞書對耶穌的描述是:「他 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這裡說的豈不和道德經中所描繪的君王形象一模一樣嗎?

 結論

 老子是兩千六百年前的人。他的思想照耀古今, 他指出了人的問題, 也談到了宇宙萬物的生成與起源。他談到了想的人生境界想的國度,這種種的教導與描述都與基督教的講法不謀而合。我們很難以想像在那個沒有科學的古老社會裡怎麼會產生這樣一個有智慧的人。我認為這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世間的真理只有一個。如果老子所体會的和聖經所講的都是真理,它们就必定是一致的。第二就是老子也受了上帝的啓示而寫出了道德經。上帝是不偏待人的,祂既然可以啓示给猶太人,就一樣可以啓示给中國人。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現代科技帶给我們方便也滿足了我們各種肉體上的欲求。照理說我們應該比以前的人更加快樂。可是事實不然,這些進步帶來了新的社會秩序與遊戲規則。倚賴現代科技的結果,我們越來越像一個機器人。每天起來是電腦告訴我們要做什麼事,人工智慧會替我們做判断和決定。我們喪失了自己,那個純真自然的我不知了去向。於是人愈來愈不快樂,社會上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文明的疾病和社會的動盪不安。這時候我們就更需要老子那種回歸自然的心。陶淵明寫过一首短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是一個清心寡欲怡然自得的人,但他這個理想我們今天有誰能夠做到呢?我們受到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各種誘惑和剌激太多了,以致我們好像陷在霧中迷失了方向。聖經也告訴我們要遠離「眼目的情欲,肉體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可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代裡,我們辦得到吗?

 老子雖然告訴了我們如何得到一個快樂的人生, 但他並沒有提出一個具體可行的辦法。返璞歸真是一個理想, 但真正有誰能夠做到呢?在現今這個時代裡,人的心靈已經受到嚴重污染,要想達到那個境界真是遙不可及。

 耶穌卻給了我們一個方法, 衪說得救是本乎恩也是因著信。只要藉著我們的相信, 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新的生命。 聖經指出來我們一旦犯了罪就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回到那個神所創造我們的美好狀態。保羅很清楚的寫出了他內心的困擾。他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

 所以要回復到神所創造我們的原始面貌,我們必須靠著神的恩典和救贖,唯有這樣這才是真正的返樸歸真也才是道家最終的理想。

我另有一文講基督教與儒家思想,請見

https://cplee2020.blogspot.com/search/label/%E5%9F%BA%E7%9D%A3%E6%95%99%E8%88%87%E5%84%92%E5%AE%B6%E6%80%9D%E6%83%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