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星期二

我忘不了的歌


有些歌我永遠忘不了,不是因為它好聽,而是因為唱歌的人。


1960年


長城謠和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從小就會唱的歌,媽媽常在做家事時低聲的唱。她並沒有教我唱,而是聽多了,就學會了。媽媽並不太會唱歌,調子也不太準,她哼這些曲子純粹是一種感情的抒發,歷經八年抗戰,然後又隨父親來到台灣,她想念家鄉和留在那裡的親人和我的哥哥。


她大概不知道在旁邊的我,就這樣學會了這些歌,也感染了她那份鄉愁。當時我不知道其中有一首叫義勇軍進行曲,更不知道是中共的國歌,媽媽只告訴我他們是抗戰時最流行的歌曲。


1975年

我最喜歡唱,也是最拿手的一首歌是,教我如何不想他。這首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的歌已經傅唱了百年。由對的人唱給對的人聽,很難不引起共鳴。


我第一次被它感動是在50年前做留學生的時候,有一天女友對我說,今晚我要在中國同學會的晚會上唱一首歌,你一定要來聽。那天我忙著做實驗,忘了時間。當我想起來,晚會已經進行了一半,我急忙趕去,一進會場,就聽到她在唱這首歌。她看到我,臉上露出微笑,當她用高亢的嗓音唱出最後那一句,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站在原地,再也動不了了。⋯她隔年成了我太太。這是我最喜歡唱的一首歌,但她再也聽不到了。


1985年


我第一次聽到校園民歌時已在美國,那是40年前的事,有一次一個女孩送我一卷錄音帶,告訴我那是校園民歌,我這才發現這些歌這麼好聽。其中有一首叫”怎麼能”,印象特別深,那個女孩經常在我面前唱,


他們說我愛上的是一片雲 於是我又離開了你⋯

可是怎麼能 怎麼能 把你遺


這首歌我現在還記得,不過那個女孩的模樣我已經記不清了。


2000年


兩周前,去聽了一場台大校友合唱團的演唱會,有一首歌,茶山情歌,我特別喜歡,不是因為它有多好聽,,而是因為曾經有一位經常在我耳邊唱這首歌的人,她唱得好極了,就像從雩霧飄渺的山中傳來:


我聽她唱了無數遍,歌詞早已爛熟於心,雖然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但她的歌聲我永遠忘不了。⋯茶也清耶,水也清耶,清水燒茶,獻給心上的人。⋯我多麼希望能再一次聽她唱這首歌。


2015年


還有一首歌我也喜歡,你儂我儂。李抱忱做的曲,但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詞者是誰。而這首歌好就好在它的歌詞。它出自元朝一位才女管道昇的筆下。她是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妻子。為了挽救婚姻,她寫下這首詞:,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再用一塊捻一個我⋯,

從今以後我可以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太太很喜歡這首歌,一定要我和她一起唱,她歌聲柔婉,我歌聲高吭,合唱起來效果很好,我知道太太的意思,唱的時候特別有感覺。我不過就是一塊泥,而泥中摻了另外一個人。這輩子是要兩人同行了。


我喜歡這些歌,午夜夢迥時他們就會敲打著我的心弦。這些t歌和唱歌的人,早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底。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師生戀

最近讀沈從文傳記,讀到他與張兆和的戀情,老師追學生,浪漫非常。在那個年代,師生戀似乎並不奇怪,不像今天視為禁忌。我隨便一數就數出來好多對。除了沈從文,張兆和,還有


魯迅,許廣平

陳西瀅,淩叔華

葉公超,袁永熹


這裡面全都是男老師和女學生,才子配佳人,大多數人出身名門,才情洋溢,所以除了師生不對等外,算得上門當戶對。唯一的例外是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張兆和


沈從文來自湘西,只受過小學教育,後來投身軍旅,跟著軍閥做小文書,,他的知識幾乎全從生活經歷及自學而來。後來不甘一輩子待在偏鄉,隻身來到北京。他的毅力驚人,在身無分文下,在北京混了好幾年,然後開始寫作,在人文薈萃的北京,逐漸展露頭角。他結交了郁達文,徐志摩,胡適,冰心等名人。低學歷並沒有讓他受挫與自卑。


後來他到上海,胡適聘他至中國公學任教。在課堂上他對學生張兆和一見傾心,一天一封信展開瘋狂的追求。張兆和出身名門,而且是知名的校花,追求的人很多,她對這位老師並無好感,把他照追求者的順序編為青蛙第17號。沈從文情書寫了三年,親自登門拜訪,並請胡適幫忙,最後真情融化了冰山,二人結為夫婦。


沈從文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他的文筆實在好,無論是散文小說詩歌都是頂尖的。他給張兆和的情書裡,文字浪漫優美,比如他曾寫過下面的句子: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


陳西瀅,凌叔華


在20年代的北京,淩叔華絕對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出自書香世家,父親與康有為是同榜進士,是一個才情出眾的才女,與林徽音,冰心齊名,他就讀燕京大學時,大文豪泰戈爾來華訪問,她代表燕京大學出面接待,與當時負責接待的北大教授,徐志摩,陳西瀅結識。當時陳西瀅主編現代評論,他欣賞淩叔華的才華,經常刊登淩的創作。徐志磨曾稱讚淩叔華的文字「最恬靜最耐尋味的幽雅,一種七弦琴的餘韻,一種素蘭在黃昏人靜時微透的清芬」。淩叔華不僅文筆好,而且擅繪畫,再加上他的家在北京是名門望族,所以她在文人界非常出名。


淩叔華曾愛慕徐志摩,曾保存徐志摩在英國的日記。徐志摩去逝後,因為這些日記還與林徽因,陸小曼鬧得不太愉快。


陳西瀅和淩叔華在 1926年結婚。婚後不久,陳西瀅應聘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院長,搬去武漢後,凌叔華結識來武大任教的英國詩人朱利安貝爾,二人發生戀情,朱利安的阿姨是鼎鼎大名的英國名作家吳爾芙(Virgimia Woolf)。他比淩叔華小八歲,熱情洋溢,與陳西瀅的沉穩內斂完全不一樣,淩叔華很快便墜入愛河。陳西瀅知道後要淩叔華選擇,她決定與朱利安分手,與陳西瀅維持夫妻關係。但從此,二人貌合神離,後來在英國各過各的日子,形同陌路。


葉公超,袁永熹


1927年,葉公超從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國後,受聘於北大,清華等校講授英國文學,是當時最年輕的教授,長得英俊瀟灑,成為許多女生愛慕的對象,而當時袁永熹是燕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也慕名前去聽講,因此結為師生關係。


葉公超只比袁永熹大兩歲,在課堂上相處後,葉公超被袁永熹的才華和恬靜氣質所吸引,進而展開追求。最終這段師生戀在1931年開花結果,兩人步入婚姻。婚後育有一兒一女。


然而,他們個性相差甚遠,葉公超風流瀟灑,交友廣闊,但恃才傲物脾氣不好,而袁永熹,理科出生,理性沉穩。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有一次葉公超受叔父所托潛返上海,欲將家族收藏的毛公鼎送往大後方。被日本人所補,他的堂妹極力營救,最後得到釋放,但因此他與堂妹發生戀情,袁永熹知道後 一努之一下帶著子女移居美國,此後長期與葉公超分居兩地。


葉公超後來隨政府來台,曾任外交部長和駐美大使,他與袁永熹始終分居兩地,只有在很少數幾次外交場合,袁才出面為葉公超撐個場面。有人說葉公超是文學天才,外交奇才,可是在婚姻生活上卻交了白卷,1981年葉公超於台北病逝時,袁永熹並未回台奔喪。而她在1995年去世後,也留下遺言,不願與葉公超合葬。


魯迅,許廣平


魯迅,無疑是中國在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白話小說、雜文、散文揭露社會黑暗與人性問題,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魯迅不僅是作家,更是一位引領風潮的人。

他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對父母為他安排的元配,朱安,不理不睬。當他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時,受到當時的學生許廣平的熱烈追求。許廣平受魯迅影響,對學校及社會的許多保守及陳舊思想深惡痛絕,作為學生會的領䄂,她對魯迅非常崇拜。在1925年3月,她自稱小學生寫了一封信給魯迅,表達他對社會的諸多不滿,請求魯迅的指引,魯迅對他深表支持並予以鼓勵。此後二人書信往來不斷,最終成為戀人。許畢業後,二人南下上海,開始同居。


他們二人始終沒有結婚,但育有一子,1936年魯逝時,許廣平只有37歲,從此沒有再婚。所以魯迅這一生的兩個女人,一個是有名無私的妻子,一個是有實無名的伴侶。從婚姻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魯迅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他反對舊制度,關心被壓迫的群體。另一方面卻與舊的婚姻制度妥協,他沒有與朱失離婚,始終沒有給許廣平一個正式的名分。朱安更是一個命苦的女人,做了一輩子活寡婦,替魯迅照顧母親,任勞任怨。魯迅對這個舊社會的女子是極不公平的,這與他平時所主張的背道而馳。


反思


為什麼在民國初年有那麼多師生戀?這跟時代的改變有關,中國從一個封建保守的社會轉變為一個自由開放的社以前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屬品,絲毫沒有地位。婚姻由父母包辦,完全沒有自主性。民國以後,特別在五四運動之後,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女性開始覺醒,接受教育,大家都想脫離傳統的束縛追求自己的幸福。


此時有許多新式的大學成立,有不少留學海外抱有理想的年輕人回國任教,把西方的思想和新的思潮帶回國內。有新思想的老師和對未來抱有憧憬的學生碰在一起,就擦出許多火花。這些年輕人如何找尋對象?年輕的男教師當然想找有新思想的女性,學校裡的女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能夠進入大學的女孩子,多半出自名門,自主性强,有自己的理想。而這些女生看到滿腦子新思想,熱情洋溢的男老師,當然也崇拜萬分。所以彼此吸引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多半單身在外,對於家鄉為他們安排的婚事,早就不滿,遠離了家長的束縛,就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於是師生戀就這麼產生了。


可是這種戀情並不意味著一定有好的結果。因為雙方都才情洋溢,個性獨立,通常都不肯曲就對方,所以當意見不合時,就容易產生矛盾。從上面這幾個例子來看,沒有一對是婚姻圓滿的。


先看第一個例子,沈從文浪漫,不食人間煙火,做事情衝動,不計後果,張兆和聰明幹練,家中大小事物都由她張羅,所以生活上也有矛盾。沈從文的浪漫個性,再加上兩人長期分居兩地,讓第三者有可乘之機,有很長一段時間沈與另一女子產生戀情。後來沈從文受到政治上的迫害,才又想到張兆和的好。張兆和是一個明事理顧大局的人,重新接納了沈從文,從此兩人相伴一生。但他們都承認,對彼此不夠了解,不夠體諒。


至於陳西瀅,淩叔華,和葉公超,袁永熹,都有婚變。前者女方愛上別人,後者先生與堂妹偷情。最後弄得雙方分局互不來往。淩叔華是一個極富感性的人,像瓊瑤小說裡的女主角,她的先生陳西瀅是一個學者,教育家,忙於事業,一旦妻子受到冷落,就很容易讓別人趁虛而入,當朱利安那種浪漫不羈的人出現在眼前,淩叔華就不顧一切的撲了上去。


葉公超風流瀟灑交流廣闊,但袁永熹理性務實,一個外向一個內向,生活自然產生矛盾,當𦳑公超一旦捲入另一段戀情,袁永熹就毫不猶豫的離別而去。葉的外遇是一時的衝動,但袁永熹的離開確是理性的選擇。


至於魯迅和許廣平,兩人差了18歲,魯迅是大作家,關心社會批評政府,受到許多政治立場不同人的批評和打壓。他是左翼作家,國民政府不喜歡他,與胡適與梁實秋等主流文人也不合,他雖然左傾,但也受到激進的左翼年輕作家的排擠與批評。總之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看不慣別人,別人也看不慣他。在長期壓力下,他得了肺病,最後在1936年去逝,許廣平只有37歲就開始守寡,而且他自始至終沒有獲得一個正式妻子的名分。魯迅和許廣平的結合,與其說是為了愛情,倒不如說是為了理想。兩人志同道合走在一起,所以婚約並不重要。魯迅死後,許廣平一直單身,中共政權成立後,曾擔任許多重要職位


結語


婚姻需要愛情與責任並重,在那個年代,思想開放追求自由的年輕人,想到的常常只是愛情不是責任,所以婚姻不見得幸福,而且容易出軌。除了前面講的這些例子外,還有很多這類的事情。比方說徐志摩,他一生有三個女人,但都沒有好結果。他最愛的林徽音同時愛上三個人。而當時的文人圈子對這些事也蠻能容忍,並沒群起而攻之,也沒有人因此而鬧家庭革命對簿公堂,比現在還要開放。


這些人都是當年的風雲人物,站在時代的浪尖上。他們不僅在中國的新文化新思潮的舞台上,是耀眼的明星,他們的感情生活也一樣多采多姿,不惜一切的追求自由與愛情。即使今天來看也有點驚世駭俗,但也就是因為這些勇敢引領風潮的人,改變了時代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讓我們今天才有那麼多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可看。




















都是毛公鼎惹的禍

 都是毛公鼎惹的禍


毛公鼎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但就是因為這個國寶讓一個家庭破碎,讓一個才子鬱鬱而終。這件事並不是發生在古代,而是發生在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近代名人身上。


葉公超是我國著名的外交官,政府遷台後,他是第一個外交部長,後來又做了駐美大使,他被許多國外領袖及政治人物認為是一個外交奇才,他的英文造詣極佳,他用語之精準用辭之優雅,許多歐美人士自嘆弗如。


葉公超原來是一個學者,曾為北大清華及西南聯大教授。他很早就出國留學,在美國獲得學士學位後,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26年返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當時只有22歲,是北大最年輕的教授,又曾兼課清華及其他學校。學問好,人長得英俊,是很多學生愛慕的對象。這時燕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袁永熹,也慕名前來聽課。袁永熹氣質出眾,是燕大校花。葉公超一見傾心,展開追求。在袁永熹畢業後二人結為夫妻。


袁永熹個性沉穩,不愛虛榮,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葉公超恃才傲物,交友廣闊,但脾氣不好有大男人主義。有一次朋友來家中吃飯,葉公超嫌菜不好,當場摔筷子罵人,袁永熹一語不發坐在旁邊,等葉公超駡完了,才淡淡的說了一句:你氣完了嗎?繼續招待客人吃飯。據客人描述,袁既站住了理子也為先生保住了面子。雖然雙方時有不合,但袁的容忍維繫了家庭。


抗戰爆發後,葉公超轉赴西南聯大任教,平靜的生活有一天忽然被一封信打亂。信來自從小將他撫養長大的叔父,葉恭綽。葉恭綽曾任國民政府交通總長,也是一位收藏家,此時正是毛公鼎的擁有者。毛公鼎在清朝道光年間出土後,幾經轉手,民國年間落入葉恭綽手中。葉恭綽為保護國寶避免落入洋人手中,將毛公鼎秘密隱藏。抗戰後上海淪陷,葉恭綽逃往香港,毛公鼎卻留在上海,於是他寫信給葉公超,要他設法將鼎運出免得被日本人搶走。


葉公超收到信後,立即潛返上海,但不幸行跡走漏被日軍所捕,日軍嚴刑拷問,葉公超始終沒有透漏國寶下落。葉家人士四處奔走,設法營救,其中有一位就是葉恭綽收養的女兒葉崇范,也就是葉公超的堂妹,據說葉家做了一個仿冒的鼎,騙過日本人,葉公超才得以釋放。葉崇范活潑外向,葉公超被救出後,兩人日夜相處,萌生感情,最後演變成婚外情。這件事袁永熹知道後,非常生氣,再加上過去的種種不合,心灰意冷,就帶著一對兒女在1945年遠走美國.


葉公超是一個英俊而風流的人物,後來踏入仕途成為外交官,紅粉知己雖多,但不願被他們羈絆,所以也不想和袁永熹離婚,兩個人就分居兩地,各過各的日子。據說後來在少數幾次外交場合,袁永熹還曾出面為葉公超撐個場面,不過事情 一結束就立即走人。袁永熹長居美國,過著平淡的日子。葉公超到台灣後始終單身仍過著瀟灑的日子。他晚年時醉心書畫,1981年病逝台灣,臨終前一直盼望妻子和兒女能夠回來,但始終沒有盼到。袁永熹連喪禮也沒有參加。


毛公鼎從日本人手中搶救出來後,最後捐給國家,成了我們故宮的寶藏。可是就是因為它,讓葉公超與袁永熹這一代才子佳人形同陌路。被人稱為文學天才外交奇才的葉公超,鬱鬱以終。當年轟動一時的師生戀,落得如此下場,是不是都是毛公鼎的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