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術界電資領域研究現況
近幾年碩士班學生畢業所需的時間好像越來越長,讀三年4年的人大有人在。這是什麼原因?
在台灣碩士是我們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他的人數不僅遠遠大於博士生的人數,在有些學校和科系,他甚至比大學部學生還多。
我的領域在半導體,所以特別查了一下電機資訊領域的人數,台大的博班,碩班,和大學部的學生數分別是:648 , 2215 , 1462 。陽明交通大學是:482 , 2714 , 1995 。在台灣電機資訊是最熱門的科系,每年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不知道多少人才,而這裡面最多的就是碩士生。從這兩所頂尖學校的人數統計來看,台大的碩士生是博士生的3.6倍,而交大的比例則高達5.6。換言之,學校培養的主要是碩士,而這些人也成了學校研究的主力。
台灣為什麼那麼多人讀碩士,當然是因為業界的需要,因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生態,他們所需要的研發人才主要是碩士,不是博士也不是學士。他們通常並不太重視創新,所以不需要太多博士,他們要的是那種可以很快上手,進入狀況的工程師,所以碩士生對他們最合適。台灣的電子業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因為這些前仆後繼的碩士生。
這種現象大概只有台灣才有。在美國大學裡的電機科系,讀碩士通常不要寫論文,大學畢業後,多修幾門課,多花個一年時間就可以拿到碩士。在台灣碩士要做研究要寫論文,一般都要花到兩年以上,以台大電子研究所為例,碩三碩四大約是所有碩士生的30%,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要讀到第三年甚至更長才能畢業。其他大學如交大清華,大概也差不多。
UC Berkeley EECS 世界聞名,,他們有1720個大學部學生,和741個研究生。碩博士的比例沒有公布,但可以從他們在2023年畢業人數來估計,那一年他們畢業了47位博士, 167位碩士。如果一個博士需要讀五年,碩士讀兩年,那麼他們博士生的人數是235 ,碩士生的人數是334。所以他們碩博士的比例比台灣要小多了。
相比之下台灣主要大學的電機資訊學院的規模比美國的要大多了。我們的畢業生主要就是碩士,學士畢業的大多選擇繼續讀研究所,真正進入職場的並不多。在美國畢業生主要是學士。
因為碩博學生比的懸殊,台灣研究所研究的主力經常就是碩士生,這與美國很不一樣,他們的碩士生通常不做什麼研究,他們的研究主力除了博士生之外還有很多博士後。這些人的學識經驗都比碩士生要強,所以研究水準就比較高。
在台灣碩士生經常要幫老師做研究,寫論文。這樣當然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因為他們的學經驗不夠,老師要花很大力氣指導,研究成果也經常不夠完善。經過這些訓練,我們的碩士生比起國外的碩士生就要強多了,不僅修足了課,也累積了很多研究經驗。他們進入職場,很快就能進入狀況。他們雖沒有博士頭銜,但在公司裡做工程師是綽綽有餘了。
老師要擔負起指導那麼多碩士生,是非常累的。交大電機學院是全國最大的,大約有160位教授,若碩士生平均分配的話,每一個人都要分配到11個學生。要替他們想題目,告訴他們怎麼做,替他們分析數據,有了結果,論文還要自己寫。碩士生真正對研究有全盤了解的並不多,他們參與的常常是計劃的一小部分。最後在發表論文的時候,作者經常是一個老師帶領一大群學生。這與國外很不一樣,國外的論文的作者數,多半就只有三五個,可是國內電機領域的論文,經常有10幾個作者,這裡面其實很多都是碩士生。
這就是台灣大學𥚃電機資訊領域的現況,這種情形並非不好,因為它替我們國家栽培了無數的高水準工程師,也成就了我國的高科技產業。但對學校的研究環境而言,就不見得是好現象,我們的研究經費本來就少,現在又要照顧這麼多學生,還要讓這些學生參與研究,老師的負擔是非常重的。因為碩士生的學識和經驗都不夠,老師的付出經常是事倍功半。
台灣在半導體及電子領域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靠得就是我們訓練出來的這一群螞蟻雄兵。當我們在談到這些產業成功的時候,經常把功勞歸給少數幾個人,這是不對的,學術人才的培養絕對才是最大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