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星期二

卓別林與愛因斯坦





卓別林與愛因斯坦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在強權與不公不義的面前也是勇敢的鬥士。在今天這個時代,有誰能有像他們這樣的勇氣呢?

卓別林與愛因斯坦是活在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一個是著名的演員,一個是偉大的科學家。但他們卻有不少共同之處,兩個人都有點玩世不恭,都敢於對社會不公的現象發言,他們彼此欣賞,在短暫的時空裡/他們相會,碰撞出閃耀眼的光芒。

在1930年代初,愛因斯坦每年冬天都會訪問加州理工學院,而這時卓別林正是好萊塢當紅的喜劇演員。1931年卓別林的“城市之光“首映,愛因斯坦受邀出席,卓別林對他說:人們為我鼓掌,因為他們都了解我,但他們為你鼓掌是因為他們都不了解你。“the people applaud me because everyone understands me, and they applaud you because no one understands you.”。

另有一次,愛因斯坦對卓別林說:「我最欣賞你的藝術,是它的普遍性。你不說一句話,但全世界都理解你」 “What I most admire about your art, is your universality. You don’t say a word, yet the world understands you!”。卓別林回答道:「這是真的,但你的榮譽更偉大。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你,但他們仍然敬佩你。」“True. But your glory is even greater! The whole world admires you, even though they don’t understand a word of what you say.”。卓別林回道 “True. But your glory is even greater! The whole world admires you, even though they don’t understand a word of what you say.”。

無疑的卓別林比較接近民眾,他在默劇裡不用說一句話,但大家都跟著他喜怒哀樂。愛因斯坦則像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但大家都看見他耀眼的光芒。

卓別林原來是英國演員,1913年來美國發展,成為知名演員。有一陣子他曾在北加州Fremont的一個電影公司工作過。這個地方就在我家附近,現在那裡有一個卓別林博物館,裡面陳列了許多他的照片和使用過的道具,並且定期播放他的默片。我去參觀過,他那種與生俱來的表演天份,讓人為他哭為他笑。他最經典的一個扮相是,帶著高帽子,留著一個小鬍子,穿一件禮服和一條寬大的褲子,手裡再拿著一隻拐杖。這個形象後來成為他和所有喜劇的標誌。他這個扮相出現在1915年的一部默片,流浪漢(The Tramp)。這個電影就是在 Fremont 拍攝的。當時電影公司的攝影棚( Essany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仍在原址。後來他大紅大紫之後就把基地搬到好萊塢了。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在這部1940年上映的電影中,卓別林一人分飾兩角:一個影射納粹的獨裁者希特勒,另一個則是一位猶太理髮師。他那個小鬍子像極了希特勒。

在影片的結尾,猶太理髮師被誤認為獨裁者,被要求對大眾發表演說。在一個大型集會的講台上,理髮師站在麥克風前,面對著龐大的群眾,發表了充滿激情和感召力的演說。這是電影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幕,也是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演講場景之一。

他在演講中強烈譴責了獨裁者對人們自由權利的剝奪,呼籲人們為自由而戰,並倡導團結與博愛。這段演講被視為卓別林對人道主義和自由的宣言,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不僅批評了法西斯,也批評因為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和貪婪,而忽略了善良的人性。

這個演講在今天依然發聾振聵,現在難道沒有獨裁者嗎?因為時代的進步,一個人的言行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現在資本高度集中,貧富不均,難道沒有剝削嗎? 以前的獨裁者統治的只是局部區域,但現在的獨裁者卻要整個世界都聽他的話。

卓別林在多部電影中融入了他對社會不公、工人階級困境以及對極權政治的批判,描繪了工業化社會中勞工所面臨的壓迫與剝削。電影中對機械化生產、流水線工作的無情壓迫以及人性在現代工業體系下的扭曲,無不彰顯了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批評。這些明顯的左派思想,引起美國政府的關注。在1950年代,隨著美國反共情緒高漲,政府對於被認為有異見或政治立場偏左的人士採取了嚴厲措施。1952年,當卓別林離開美國赴外參加活動時,美國政府以其政治傾向和相關言論為由,撤銷了他的入境簽證,從而使他無法返回美國。後來他定居瑞士,一直到1972年他才有機會重返美國,在1977年,他在瑞士去世。

愛因斯坦在希特勒掌權後移民美國,雖然在1939年,他曾寫信給羅斯福總統促成原子彈的發展,但他始終與這個計劃無關。原因是美國政府對他一直有疑慮,認為他有左傾思想。和卓別林一樣,愛因斯坦關心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他反對獨裁統治,但也反對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不均和對中下階層的剝削。他的社會主義思想更勝於卓別林。

愛因斯坦於1949年在美國左翼雜誌《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什麼要社會主義?”(Why Socialism?)的文章,闡述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及對社會主義的思考。

他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導致財富高度集中、經濟不穩定與社會不公。市場競爭的無序性會加劇失業、貧富差距與資源浪費,甚至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發展的絆腳石。他主張以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強調經濟活動應由社會整體規劃,以滿足人類需求而非追求利潤。生產資料的公有化可避免少數人壟斷資源,同時透過民主機制調控經濟,確保勞動成果更公平分配,從而消除貧困與剝削。

愛因斯坦並非贊同共產黨,他呼籲建立「民主的社會主義」強調需結合民主政治與個人自由,以避免社會主義淪為官僚專政的下場。文章貫穿對人類命運的關切,認為經濟制度應服務於人的尊嚴與社會福祉。他批判資本主義助長個人主義與功利心態,主張社會主義能促進合作精神與共同目標,最終實現更和諧的社會。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反共情緒高漲,麥卡錫主義製造了許多白色恐怖。很多人莫名其妙的被羅織入罪。負責調查的單位,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調查和揭露與美國核心價值觀不符的政治活動。很多知名人士都被懷疑是共產黨同路人而被約談和拘捕。一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著名科學家,歐本海默,錢學森等都是受害者。

愛因斯坦對此非常反對,在一封名為“我是否應該作證”(should I testify)的信中,他寫到每個人都有權保留自己的政治信念和私密生活,政府不應強迫個人透露或評論自己的思想。他批評政府利用政治審查和逼供作證的方式,企圖打壓異己與不同政見者。愛因斯坦指出,國家無權以「非美」或其他標準作為藉口逼迫人們作證。

在文章中,愛因斯坦強調,迫使個人出賣自己或他人的政治立場,不僅是對個人尊嚴的侵犯,也違背了倫理原則。他認為,真正的自由社會應當鼓勵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和堅守信念,而不是因為外界壓力而放棄內心的真實想法。

愛因斯坦這個言論擺明了在跟美國政府唱反調,美國政府對他也早有戒心。從他移民美國以來,他一直都在FBI的監控名單中。我想他之所以沒有被清算,主要是他名氣太大,如果把愛因斯坦給鬥倒了,整個學術界甚至整個世界大概都會翻了天。

卓別林沒有愛因斯坦那麼幸運,其實他的社會主義傾向沒有愛因斯坦那麼強,他演的電影雖然影響力很大,但他到底只是一個演藝人員,少了一個他還有很多其他的演員。

卓別林和愛因斯坦活在同一個時代,一個是家喻戶曉的演員,一個是天才物理學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但他們所關心的卻遠遠超出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關心社會關心自由與人權。他們不畏強權,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聲,言人所不敢言。他們雖然都有耀眼的光環,但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們對人道的關懷和在真理面前毫不退縮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