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


儒家常與佛道相提並論,但鮮少和基督教放在一起討論。儒家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基督徒而言,基督信仰是生命之道,既然這兩者講的都是真理與行為準則,就一定有類似之處。但通常大家認為儒家講的是入世的屬於哲學範疇,而基督教講的是信仰是宗教,是屬靈而不是屬世的。其實這有很大的誤解,儒家也講天命,基督的教訓大部分也是入世的。儒釋道之所以相提並論,是因為他們都在中國發揚光大,但基督教是外來的,與中國傳統有一定距離。若我們仔細比較,會發現儒家與基督教會比與佛家與道家更加接近。


以下我們將從幾個不同方面探討儒家與基督教之間的關係:


1. 仁與愛


儒家的思想如果用一個字來描述,那就是「仁」,而基督教就是「愛」。「仁」在論語中被提及一百多次,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在仁義禮智信,五常中居首,儒家的「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愛護,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將心比心,關懷他人。這與基督教講的愛人如己是一樣的。


耶穌說過誡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愛神與愛人。聖經中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 聖靈所結的果子中,排名第一的也是仁愛。耶穌也說,你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樣待人。如果我們沒有「愛」,信心和盼望都是假的。基督教的核心不是教條不是教義,而是愛。


如果把基督教的愛細分,還可分為愛神和愛人,神是無形的,所以愛神是內心對神的順服,也可以說是信心。而信心彰顯在外的就是愛人。聖經上說,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翰一書4:20)所以愛神是內在的信心,而愛人是外在的表現。這一點和儒家的仁」和「禮」的觀點類似。簡單來說,仁是心,禮是行。仁是內心的道德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範。仁是禮的內在動力,禮是仁的外在表現。


基督教中講的愛,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外,還講到神的愛,而且耶穌基督的愛,是犧牲的愛。聖經上說,祂為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的愛就再此顯明了。在儒家的教導中,仁也高出生命。《論語·衛靈公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中國古代,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故事比比皆是。也就是說仁義的價值比我們生命更加寶貴。


2. 天與上帝


儒家雖然沒有上帝,但講「天」,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代表自然規律和道德規範,它也是一種超越的力量。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強調人的行為應符合天意。基督教的上帝是擬人化的,有人的性格,可以聽我們禱告,與我們對話,好像是我們天上的父親。祂是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上帝是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的。本質上他與儒家的天是一樣的。


基督教裡上帝與信徒的關係如父子,其實儒家的天與人也有紧密關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儒家看來,天是萬物的主宰,它賦予人生命以及道德潛能,這便是人的本「性」。道是人生的最高準則,也是人應該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它通過人性來實踐天命。人要依循道的原則施行教化。所以人所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這和基督教講的非常類似,我們因為相信神而成為神的兒女,能夠行他的道,讓我們活在基督裡。這不就是天人合一嗎?


儒家講敬天,代表人類自知自己的有限與不足,要追求更高更完美的境界。儒家說,吾日三省吾身,要常常反省自己,這跟基督教的禱告悔改的意思非常類似。所以敬天可類比基督教的敬拜神。


基督教說要遵行神的旨意,儒家說要順天而行。其意義也類似。儒家的天道還包括宇宙的運行法則與自然的規律,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所要告訴我們的,就存在於自然的運行與萬物的生長之中。聖經中其實也有類似的教訓,羅馬書中有言: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聖經中很多地方都用自然現象來描寫神的道。這其實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也非常類似。馬太福音中說,你 們 看 那 天 上 的 飛 鳥 , 也 不 種 , 也 不 收 , 也 不 積 蓄 在 倉 裡 , 你 們 的 天 父 尚 且 養 活 他 。 你 們 不 比 飛 鳥 貴 重 得 多 麼 ?在約伯記中,上帝藉著各種自然現象,向約伯講述他的作為。約伯聽了之後恍然大悟,他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神的作為其實就在我們周圍,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無不彰顯神的偉大與眷顧。在儒家的中庸中也說,道不遠人。只要你有一顆追求的心,他就在你的旁邊。


3. 良心與情慾,天理與人欲


聖經中提到每個人內心中有兩股勢力交戰,即良心與情欲,良心驅使我們向善而情慾卻讓我們敗壞,良心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標準,它讓我們知道是非善惡,情慾則源於物質與肉體的引誘。當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吃了分別善惡書的果子,被逐出伊甸園。這兩股勢力就存在於人的心裡。伊甸園外充滿了各樣陷阱與誘惑,引誘人犯罪。但神所賜分別善惡的能力讓人類在邪惡的環境中能分別善惡得以存活。


儒家講性善,孟子認為,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謙讓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本性,這是人與人,人與自然能夠和平共處的基礎。這些和基督教講的良心是一致的,儒家也講人欲,人欲引誘人去做不仁不義的事。所以儒家要求我們要去人欲存天理。人性善是天理的一部分,是與自然和諧的必要條件。但在滾滾紅塵中,人往往陷於各種慾望的誘惑,而喪失了行善的本能。


聖經上說情慾常常是勝過良心的,我們想要行善但行不出來。不想做的惡偏偏在做。要脫離這種困境,只有靠著耶穌基督,讓他改變我們的生命。而儒家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靠自我的修為和禮教。表面上看這是自己的事,但當人有這樣的心志,就是順天而行,自然會得到上天的幫助。易經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自我砥礪行善,與天地的運行是一致的,當我們順應自然的時候,行出來就不會那麼困難。中國有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講到靠著上天的幫助我們可以做到超乎我們能力之外的事。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講性善,基督教講性惡。其實這些都不是絕對的。人源自於天(上帝),自然擁有天理與良心,但人也是有限的,人欲與情慾與生俱來。要遠離慾望帶來的惡和痛苦,追求上天(上帝)所賜原有的善成了我們一生的功課。


4. 信心與行為

一般人認為基督教注重信心,儒家注重行為。其實這並非絕對,基督教認為信心讓我們從神那裡得到新的生命,有了新的生命才能有好的行為,這是一體的兩面。基督教認為我們的好行為源於神。

耶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 6:14)。聖經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所以要效法基督的愛。這包括愛你不喜歡的人和愛仇敵。耶穌說過,「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雅各書中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所以對神的信心必定產生好行為。

儒家講修身齊家,其實也是順應天意,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孔子認為了解「天命」是君子的基礎,這裡的「命」可以理解為天的旨意或道。孔子又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憲問》)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天的信任,認為天賦予他道德使命,無需畏懼人世的威脅。所以中國士大夫在邪惡勢力面前,危急存亡關頭常無所畏懼。這就表示他們認為自己是站在天意這一邊。

國父是一個基督徒,也是傳統儒家信徒,他說過: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所以一個人的信念和一個人的行為是不可分的,不管基督教或儒家思想都是一樣。


總結

基督教不是出世的,也不是完全屬靈的。耶穌來到世界,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並不是教導我們如何做神。今天的基督徒常常追求的是屬靈的生活,熱衷的是讀經禱告參加聚會,可是對四周的人卻不聞不問。這完全不符和耶穌的教訓。人並不完全,神要求我們做合神心意的人,而不是做一個屬靈人。

儒家強調修身,有好的修為才能齊家治國。它認為這樣才符合天意,孟子言:得道者多助,也就是說當我們順應天道就會得到上天的幫助。這是我們能以行善愛人的力量來源。所以講的道德準則,也是出於天意。

綜合以上所言,儒家與基督教許多的思想與教導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