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榮譽感的學術環境(也談學術倫理)
倫理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德及行為規範,我們最常聽見的是家庭倫理與學術倫理,倫理與法律不同,前者屬於自律而後者則是他律。倫理的要求一般高於法律的要求。所以家規及校規通常在社會的法規之上。
我們對法律的要求通常是公平與周延,但倫理卻需仰賴自我與同儕之間的約束。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學術倫理事件,讓我想到為什麼這種問題總是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我想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常用法律的手段來處理倫理的問題,而不是用更高層次的要求來約束倫理。一個家庭或學校若有良好的家風與校風,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就有健全的人格,反之若家庭與學校的風氣不好,就算有再嚴格的法規也很難教出好的孩子。
我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有一個很自豪的優良傳統,就是榮譽制度。每個新生入學時都會被告知這個傳統。它有一句很簡潔的口號是:"No member of the Caltech community shall
take unfair advantage of any other member of the Caltech community." (任何一個學校的成員都不應該用不公平的手段佔其他成員的便宜)在這個制度下,學校對學生有充分的信任。我們可以24小時在沒人監督的情形下使用學校的實驗室及公用設備。事實上我做學生的時候,有把鑰匙可以開半個學校所有房間的門,我借書從來不必經過圖書館管理員,我們考試多半拿回家考,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完全是在這種榮譽制度的精神下進行。學生在這種環境及風氣下自然就養成了榮譽感與責任心。這對於他們將來進入社會或成為一個科學家有很大的幫助,對他們的一生都影響深遠。有人或許會問,難道學校不怕學生作弊或破壞公物嗎?事實上沒有。我想除了自我的要求外,同儕之間的約束力是非常大的。當絕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的時候,你就不敢也不會做一個害群之馬。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這也成為學校的優良傳統。
我們再看最近台灣的學術倫理事件, 論文不可造假或抄襲是明文規定的。但這種事如果只靠學校的督察,是很難防範的。學術論文相當專業,外行人很難判斷真偽。現在雖有軟體可以檢查是否抄襲,但如果你把論文稍作更改,或者把別人的英文著作翻成中文,也很難查出來。以後有了人工智慧,製造一篇假論文恐怕更加容易。如果學校睜隻眼閉隻眼,有意放水,那麼矇混過關是輕而易舉的。
一個學校所能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是品德(integrity)。沒有品德其他都免談。而這種事不能只靠規定及執法,必須要靠個人及群體的自律。很多時候規章及法令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我們不能把所有把關的責任都放在執法者身上,法律會有漏洞,執法者會有缺失,僵硬的規條防不住想鑽漏洞的人。
建立一個有榮譽感的學術環境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但一個好的學術環境並不容易做到,在台灣很多後段班的私立學校都為收不到學生苦惱,對學生很難有什麼要求,唯一的辦法是重新定位這些學校的功能。培養碩博士需要好的研究環境及師資,不是所有學校都能做到。過去為了讓大家都有受教權,而廣設大學,但研究所不能這樣。碩士或博士不是人人都能唸的。讓不夠格的人讀研究所,就容易有造假或抄襲的弊端。所以一定要限制能辦研究所的大學數量。
至於一流的大學如台大,就要靠教授與學生們的自律。他們必須知道品德(integrity) 是一個學者的必要條件。學術的成果要能讓人信服一定要有品德做後盾,沒有人會相信一個學術騙子所做的研究成果。另外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榮譽感,他要知道成為一個學者不單是自己的能力,而且是別人對他的信任。
這種氣氛需要慢慢建立起來,學校要讓學生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約束,去承擔責任。學校不妨讓學生去自訂規則然後自己去執行。我們常把大學生當作小孩子來管教,訂了種種規矩限制他們,結果他們永遠長不大,你不管,他們就不守規矩。另外就是教授必需要有好的榜樣,指導教授與他的研究生朝夕相處,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教授每天只是汲汲營營的追求名利,對研究成果做不實誇大渲染。學生看在眼裡自然就學會投機取巧,寫論文就容易灌水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