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景教的故事

 景教的故事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現存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有一塊保存完好的唐朝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約2米寬約1米,是明朝天啓年間在西安出土。這塊被西方學者視為世界四大歷史名碑之一的石碑,詳細記載了基督教在唐朝時的中國流傳的情形。也是基督教在中國最早的歷史記錄。


今天的基督教會談到中國的教會歷史,多半從16世紀末的利瑪竇或19世紀的馬里遜開始,而在一千多年前發生在唐朝的那段景教歷史卻少有人提起。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景教在中國流行兩百多年後就消失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代背景的不同,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景教是由相對落後的中亞國家傳入,但在明清兩代,西歐國家興起,中國衰弱,基督教傳教士隨著西歐強權進入中國,所以他們在中國是相當強勢的。如果當年景教在中國沒有消失,今天基督教的歷史很可能要重寫。它的影響將不只是中國,對全世界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景教的起源,及在中國的流傳


景教源於中東的一個基督教派,聶斯脫里派。聶斯脫里(Nestorius) 是一個偉大的神學家和宗教領袖,在西元428到431年間做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他在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的看法上與主流的教會看法不同,而受到質疑。他認為基督具有神性也具有完全的人性,而瑪利亞只是耶穌肉身的母親,不應被稱為“上帝之母“。這一點遭到羅馬教廷及當時的亞歷山大主教的強力反對,在西元431年以弗所的大公會議上,聶斯脫里被認為是異端並被逐出教會。從此他的信徒在歐洲受到壓迫而轉向東方發展,他們在波斯受到歡迎,並且進一步向東來到中國。


在西元635年,也就是唐太宗貞觀九年,傳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受宰相房玄齡迎接並進見唐太宗,受唐太宗禮遇,讓他在宮內講經傳道,並在長安興建教堂名為波斯寺,從此景教就在中國傳揚開來。當時大唐文治武功盛極一時,許多西方國家的人藉由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唐朝對外來文化及宗教信仰兼容並蓄,景教在這種情況下進展十分迅速。據景教碑記載在高宗時,其興盛狀況是,法流十道,寺滿百城。阿羅本教士並被封為鎮國大法主。


玄宗時波斯寺更名為大秦寺,大秦為羅馬帝國中文名。玄宗皇帝又派內侍大將軍高力士,將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位皇帝的畫像,送到長安的景教寺內安置。許多官員貴族成為信徒。著名詩人杜甫曾有一首詩“贈花卿“寫道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相傳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時受當地官員花敬定招待,聽到他家所奏的音樂而寫。花氏是景教徒,而這首是杜甫描述他在花家聽到景教的音樂所寫的詩。


在景教碑中還提到一個人,伊斯。他是波斯來的景教教士,在唐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輔佐大將軍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碑文中描述他為“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由此可見景教與朝廷的關係很好。在長安的大秦寺內掛有歷代皇帝肖像,在碑文中有很大篇幅對各朝皇帝歌功頌德。所以景教的傳播得力於皇室及朝廷的幫助甚大。


大秦景教碑及撰文者


撰寫碑文的人是景浄,是景教在中國的負責人,他是敘利亞人,原名亞當(Adam) 是伊斯的兒子,中文造詣甚高,整篇碑文是駢文體,共有1780字,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簡述基督教教義,第二部分敘述景教在中國傳播的情形,第三部份是讃詞。文字精美簡潔有力。很有趣的是,整篇文章讀起來和今天基督教的文章極為不同,倒是很像道教的文章。裡面用到許多道家及佛家的用語。 比如在描述上帝時寫到


真主無元,湛寂常然。(獨一的真神,自亙古直到永遠,是那樣的玄深寧靜,萬代長存。)

先先而無元,後後而妙有。 (在萬有之前就已存在,在萬有結束之後仍然存在)。


這和道家所講的道非常類似。但這種說法和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講的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是完全一致的。當講到耶穌基督的時候,他寫到


於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

(於是上帝的獨生子、三位一體的基督彌賽亞,隱藏了祂聖子的身份,道成肉身、降世來到人間。)


講到耶穌的教導及拯救,他寫到


設三一淨風無言之新教。(耶穌設立了聖靈之愛的新教)。

煉塵成真。(勸人們淨除心中的塵污,恢復聖潔 的本性。)

啟三常之門,開生滅死。(祂開啟了「信、望、愛」的真理之門,使世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於是乎既濟。

(人的信仰思想調整了方向以後,轉而趨向於光明的天國,靈魂因而得到拯救。)


這些文字的描述雖然充滿了道家及佛家的詞彙及用語,但它與今天我們所傳講的基督信息並無不同。


景教的”景”是光明的意思。意謂耶穌是世上的光。有許多景教的教士即以景為名,比如立碑的景浄。耶穌也被稱為景尊。當時的教堂被稱為寺,教士被稱為僧。


其他景教經典


景淨不僅撰寫景教碑,還翻譯了許多聖經經卷。20世紀初在敦煌的石窟裡發現許多景教的經書,是景淨對聖經的翻譯。後被法國學者伯希和偷運至法國。其中有一部名”尊經”,詳細的列出他所翻譯的經典。它的敘述是


謹案諸經目錄,大秦本教經都五百卅部,並是貝葉梵音。

 唐太宗皇帝貞觀九年,西域太德僧阿羅本屆于中夏,並奏上本音。  房玄齡、魏徵宣譯奏言。後召本教大德僧景淨,譯得已上卅部卷,餘大數具在貝皮夾,猶未翻譯。


他說道阿羅本共攜帶了530卷經書來到中國,經景浄翻譯了其中的三十部。他也列出這三十部經書的名稱,其中包括聖經中的創世紀,摩西五經,使徒行傳,四福音書等,他還翻譯了使徒信經,及一些讚美經文。他所用的詞彙與今天的聖經有相當大的不同,他稱呼耶和華神為妙身皇父阿羅訶,耶穌(彌賽亞)為應身皇子彌施訶,聖靈為浄風。福音書的作者為法王,顯然受到佛教的影響。景浄學問淵博,中文造詣很深。除了聖經之外,他還曾經與印度高僧合作翻譯過佛經。所以他對佛教及佛教的僧侶都非常熟識。


其中有一卷名為三威蒙度讚,是歌誦三位一體的神拯救世人的讚美詩。這首詩的前三句我把它列在下面。


無上諸天深敬歎  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  三才慈父阿羅訶 

 一切善眾至誠禮  一切慧性稱讚歌 


後世有人將它譜成曲,成為今天教會的聖詩。


三威蒙度讚
三威蒙度讚


景教的消失


景教在中國流行兩百多年後,在西元845年因唐武宗滅佛運動受到波及,教堂被關,教士被逐,從此一蹶不振,在中原大地消失。少部分在北方遊牧民族信徒保留了信仰,到元朝時,有部份蒙古人及色目人信奉景教,近年在福建泉州也發現許多景教文物,那是景教在元朝時由海路傳入中國東南沿海所遺留下來的記錄。但似乎信徒多半集中在外國人中,始終沒有深入民間。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武宗滅佛後就埋入地下,一直到明朝天啟年間才又從地裡挖了出來重見天日。當時已有西方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中國。一時之間引起轟動,後有丹麥人想把此碑盜買至西方,但被清廷所阻,成為第一件被禁止出境的國寶。後此丹麥人製作了一個複製品運到西方,成為教會及學術界研究基督教在中國的重要史料。西方學者認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記載人類歷史文明極為重要的石碑,與羅塞塔石碑、米沙石碑、阿茲特克太陽曆石並列世界四大碑刻。


景教在唐武宗後,為什麼再也沒能回復元氣,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第一,景教的發展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皇室的支持,從景教碑文中對皇帝的歌功誦德可知,皇帝的像也被懸掛於大秦寺內,皇家對所有外來宗教均寬容接納,並沒有獨厚景教。過份的倚賴皇室,以至於對平民百姓的耕耘不夠,因此信徒多半集中在上層階級而沒有普及到民間。第二,當所有宗教都蓬勃發展而景教又用了許多佛道的方式及用語,老百姓分不出它有什麼獨特之處。第三,大唐盛世,人民生活富裕,對精神上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因此對福音不甚渴慕。


如果景教沒有消失


如果景教當年在中國沒有消失而一直流傳至今,那麼會是一個什麼狀況?當然歷史不會重演,上帝也沒有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但它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對於今天基督教的傳播或許能提供一些寶貴的建議。我想如果景教沒有消失,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結果:


一,基督教與中華文化會有較好的融合


現在的基督教文化是當年猶太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結果。當它在近代傳入中國時與中華文化有很大的隔閡。中國人常因傳統習俗的不同而對基督教產生反感。而這時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在天文地理各方面都逐漸超越中國,西方船隊巳航行全世界。當他們從海路來到中國,看到的已不是以前那個輝煌不可一世萬國來朝的中國。西方宣教士隨著西方入侵者的船堅炮利而來。在這種情形下,中囯人自然對從西方來的基督教產生反感。宣教士們常因文化優越感使他們不願意對傳統中華文化有所妥協。很多衝突並不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而是因為中西雙方文化的不同。基督教信仰應該是超越文化的,宣教在中國的困難是因為它沒有融入一般人的生活。


當景教來到中國時,中國是強大的,外國傳教士是抱着一顆謹慎而恭敬的態度來的,中國人的自信使得他們對這些外來的宗教及文化寬容和接納,這從景教碑中所記載關於朝廷及皇帝對他們的禮遇可以看出。景教很快的就在皇家宗室及上層社會傳開。從景教碑和所翻譯的經書來看,它很像一般儒家道家及佛教的經典。所以在讀書人中間也應該比較容易被接受。玄奘也是那個時代的人,他從印度帶回大量的經書,也在那時候進行翻譯。他所做的工作和阿羅本及景淨的工作非常類似。但是玄奘的影響力遠大於後者,佛教雖然也來自外國,但它融入了中國社會,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般人不會把吃齋念佛視為外來的習慣。很可惜景教沒有培養出像玄奘這樣的人,因為沒有深入民間而沒有留存下來,如果它沒有消失,很可能它會變成一個非常中國化的教會,那麼我們今天讀經禱告作禮拜就變得非常自然了。基督教也可能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宗教。


其實基督教並不是西洋人的宗教,它的思想和教義其實和傳統的中國思想,特別是道家思想,相當接近.。如果基督教和中華文化融合,他所產生的影響力將是無與倫比的。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會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二,中國可能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


前面講到景教源自基督教的聶斯脫里派。它認為基督不但是神也是完全的人,它認為瑪利亞就是一個善通人,不應被稱為上帝的母親。因此之故它被羅馬教廷視為異端。一千多年後馬丁路德認為聶斯脫里並沒有錯,相反的天主教對馬利亞身份過份的提升是不對的。在1994年教皇若望保碌二世和東方教會正式為聶斯脫里平反,認為他不是異端。所以當初傳入中國的景教在教義上比西方主流的教會更為純正。


在中世紀時,歐洲的政局非常混亂,各地諸侯各自為政,教廷也摻和其中,彼此爭權奪利,造成教會的腐敗。如果當初信仰純正的景教在中國留了下來,中國皇權統一政治較為穩定,教會的發展或可比較正常,而不像西方那樣混亂。中國也許成為基督教的中心,而非西方。


結語


景教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它是歷史上基督教第一次跨文化跨歐亞大陸的海外宣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到基督教。無論在教會的歷史或人類文明的發展上都是值得我們濃墨重彩好好的記上一筆。當年波斯教士阿羅本跋山涉水來到中國,他的壯舉不亞於玄奘西天取經。可惜景教在中國沒有生根,那時所翻譯的經書如今也只是在博物館裡的破簡殘篇。在唐朝那個輝煌的年代,它應該有機會將福音廣傳,但可惜的是它沒有深入民間。它與皇室及高層走得太近,以致當皇室翻臉的時候,它就無法立足了。今天很多中國人把基督教視為洋教,那裡知道在一千多年前,他很有機會成為我們中國人的宗教,但很可惜的它卻與我們擦身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