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與馮布朗(Wernher von Braun)大概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火箭專家。他們對導彈的發展,太空科技,甚至對整個世界的政治平衡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的年齡相仿(錢稍長三個月),人生際遇也相仿,只是走的卻是相反的方向。時代的洪流把他們衝到不同的岸邊,他們在敵對的兩岸各頂住了半邊天。回過頭來看他們的一生,大時代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而他們也改變了時代的面貌。
錢學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後於1936年轉赴加州理工學院,投奔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 的門下。馮卡門是流體力學一代宗師,航空力學之父。二十世紀初在德國就已聲名遠播, 1930年移居美國,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主持古根漢航空實驗室(G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很快就展露頭角,成為馮卡門最得意的學生。他與另外三位同學及朋友成立了一個火箭研發小組,在馮卡門的指導下自製研發火箭。二次大戰期間受美國政府委托,研製噴射推進的飛機並成功試飛。後來這個團隊在1943年演變為後來著名的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錢學森是發起的成員並且擔任噴氣動力組的組長。1944年當美國軍方得知德國已成功發射遠程V2飛彈後,馮卡門被邀擔任美國軍方航空部門的科學顧問,他旋即也邀請錢學森同赴華盛頓擔任軍事顧問。
1945年春天當歐洲的戰事接近尾聲,美軍派遣以馮卡門為首的小組赴德國考察他們的火箭基地並尋找負責的科學家們。錢學森被授以上校軍階一同前往。德國的火箭技術在當時是領先全世界的,而其總負責人就是馮布朗。馮布朗在1934年獲得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後即加入軍方從事火箭研發。他們的腳步遠比美國的要快,在1942年就研發出著名的V2火箭。其射程高達兩百英里,速度為音速的三倍,可以從歐洲大陸直接打到英國,防空炮火根本對它沒有辦法。從1943年秋天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總共發射了三千多枚V2火箭,它造成的傷亡人數約有9000。製造V2是一群在集中營的戰犯,有12,000人在這嚴酷的環境中喪生。所以馮布朗所主導的V2火箭直接或間接的造成兩萬多人死亡。
馮布朗在1937年就加入納粹黨,後來又成為惡名昭彰的黨衛軍(SS)成員。所以嚴格來說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為希特勒為虎作倀的戰犯。當他投降盟軍後, 錢學森上校是第一個審訊他的科學家。我相信錢學森一定非常了解馮布朗的能力,而說服他把火箭技術帶往美國。錢學森很清楚,他與馮卡門主要的專長在理論上,而在火箭的製造上他們是不如馮布朗的。後來馮布朗和他的團隊來到了美國,利用V2的技術替美國開發了紅石飛彈,洲際彈道飛彈等等。後來他成為美國太空總署主任,主持太空計劃,及後來的阿波羅計劃。他從一個納粹的戰犯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英雄。
反觀錢學森,他的遭遇與馮布朗正好相反。二次大戰結束後,在1947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 1949年又受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噴射動力的羅勃古得(Robert Goddard) 講座教授。他在學術上已經名滿天下,馮卡門稱他為航空界的天才。顯然已是馮卡門的接班人。正當他躊躇滿志要大展拳腳的時候,惡運臨到他的身上。戰後的麥卡錫主義和紅色恐怖瀰漫全國。錢學森被懷疑曾是共產黨的一員,自1950年起他被居家軟禁,不許他接觸任何機密的技術。其實當時許多科學家都受到類似的牽連,原子彈計劃的主持人歐本海默和與錢學森一起發展火箭的莫里納(Malina)都被認為是共產黨。結果歐本海默被剝奪了所有在政府的職位,莫里納被迫離開了航空事業而轉變成為一個藝術家。錢學森因為是中國人,而當時中國已是共產政權,所以他受的迫害特別大。他有志難伸,想要回中國也不行。這對一個正值壯年,要發光發熱的年輕科學家而言,是何等大的屈辱。
中國當然知道錢學森的能力,經過與美國不斷的交涉,最終雙方同意以美國在韓戰的戰俘交換錢學森回到中國。1955年他回國後立即被賦予重任,在當時什麼都沒有的環境下,他從頭開始建立了中國的航空及航天的技術。如今中國已是這方面的大國,錢學森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他如果沒有回國,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1979年在中美建交後,加州理工學頒發傑出校友奬給他,他拒絕再踏上美國領土去領獎,在22年後加州理工學院的代表親自到北京把奬章交給這位年已九十的傑出校友。
現在回過頭來看錢學森與馮布朗,他們都是創造時代的人,但也都是被命運擺布的人。馮布朗從一個戰犯變成一個國家英雄。而錢學森從一個明日之星變成一個政治犯,最終也成為國家英雄,只不過是另一個國家的英雄。這是幸還是不幸。美國很幸運地得到了馮布朗,很愚蠢的失去了錢學森,而中國卻因此得到一個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