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星期二

談談女性科學家

 

女性科學家                            1/22/2021

昨天收到加州理工學院 (Caltech) 寄來的週報,第一條新聞就是化學系教授, Francis Arnolds, 被拜登總統任命為他的科技咨議會的主席。她將與另一位共同主席,MIT教授Maria Zuber,負責在國家的科技政策上向總統提出建言。這兩位都是傑出的女性科學家,Arnold2018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是Caltech化工,生物工程及生物化學教授,Zuber是着名的地球物理及天文學家,也是MIT負責研發的副校長。總統任命兩位女性科學家作為他最主要的科技顧問,是相當有意義的。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很巧的在這一期週報中,提到近期學校裡的幾項重要消息都跟女性有關。一位是生物系教授,Pamela Bjorkman, 對於新冠疫苗研發的看法。一位是地震學家,Lucy Jones,談到如何對地震做準備。還有物理系教授,Kathryn Zurek, 對於宇宙中暗物質的新理論及探測方法。很顯然的Caltech 是要突顯女性科學家的重要性及傑出表現。

 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幾位女性幾乎都是學科學的。我們家有四位Caltech校友,除我之外都是女性。我前妻是清華物理系教授,我妹妹是電腦博士,是太空影像專家,我女兒也是物理博士,現在服務於一家航太公司。我最優秀的學生也是女性,海洋大學張淑淨教授是國內電子海圖研究製作的第一人。我的外甥女是普渡大學化學系教授。她們與一般女性並無不同,她們也結婚生子,但她們還有另外一個身分就是科學家。

 女性在體能上或許不如男性,但在智力及能力上與男性是一樣的。不可否認的男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限制了女性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社會上大多數的遊戲規則都是男性所制訂的。競爭與好鬥是雄性的本能,所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要想成功就必需不斷的競爭去勝過他人。在這樣的遊戲規則裡,男性自然就佔了上風。女性看重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她們喜觀合作更勝於競爭。所以她們可能不像男性那樣積極及急於表現,但她們善於溝通,善於表達自己。所以若給她們適當的機會,她們的表現絕對不亞於男性。根據我指導學生的經驗,女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都比較強,能夠把一件事說的清楚。她們也比較有耐心細心和毅力,這對做科學研究也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較少看到女性科學家的主因是來自社會對她們的偏見。她們在家庭中被賦予了比男性更大的責任,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家裡,除了生兒育女還要照管好一個家。所以她們若要在研究上出人頭地,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代價。這在我家就可以看得出來,當年我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回清華教書,一個兩歲另一個才兩個月大。我一個人在美國根本幫不上忙。他每天除了教學研究還要照顧這兩個孩子。但她有驚人的毅力,不但把家照顧的很好,研究也做得好,並且還得到十大傑出女青年獎。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很多人或許就因為不能兩邊兼顧,而放棄了成為科學家的機會。這並不是他們不如人,更正確的說,是社會對她們不公平。

 不過這些來自社會的不平等待遇是在逐年改善的。當年居里夫人在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之後,被提名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但卻不被以男性為主的科學院所接受。我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在1973年也就是我入學的那一年才第一次有四個女生從大學部畢業。這四位後來都從事了科學方面的工作且表現傑出,其中兩位現在是大學教授。經過將近50年,現在加州理工學院大學部的女生比例已經高達46%。在這所幾乎是純理工的學校,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

 至於台灣和中國大陸呢?我們拿台灣交大,上海交大,來和加州理工學院作一個比較。我的資料來源是2020年入學的人數統計(台灣交大, Caltech)及畢業人數(上海交大)。這三所大學均以理工見長,兩所交大均有小部分的人文科系,而Caltech的人文部分就非常少了。以下是這三所學校的統計圖表。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大學部或者研究所,台灣交大的女生比率都是最低的。Caltech 大學部的女生比例最高,有接近一半。上海交大研究生的女生比例也非常高, 43.6 %。這個統計數字相當有趣,美國大學新生在選科系的時候,男女生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這表示在高中時期女生並沒有排斥數理的傾向。但要進到更高的研究所時,男生的意願顯然就比女生的高。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碩士班的人數都非常多。很多學生都認為讀碩士是為了找一個較好的工作,而不是為了做更高深的研究。所以都一窩風的擠進研究所。這個現象與性別及科系都沒有什麼關係。很有意思的是在大陸,女生攻讀碩博士的比例比在台灣及美國的都要多很多。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可能和當年共產黨所強調的,女性要撐起半邊天的觀念有關。但從這個數字可以曉得,在未來大陸高級科研人才的女性比例一定是相當高的。

 根据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對於臺灣與全球女性於高等教育主修領域分佈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在自然科學或工程領域台灣女性的比例都落後於世界的平均值。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台灣在這方面都需要加油。我們強調性別平等,但骨子裡男女還是有別,男性在科研方面比女性強勢得多。這絕對不是女性不如男性,而是社會,家庭及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所造成。在職業婦女日益增加的今天,她們對社會的貢獻似乎都偏重在人文及社會服務方面。我們應該加強對女性在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教育,並鼓勵她們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對女性來講這是新的機會,對國家來講這是新的人力資源。對我們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這是一個值得檢討與深思的問題。